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小宫女(美食)> 第139章 第 139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9章 第 139 章(1 / 2)

谢沛到勤政殿的时候,脸色阴沉得吓人。

仿佛有多少阎罗恶鬼在身上一般。

把勤政殿里所有人吓了一跳。

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唯独知道内情的护卫臧冬心只想笑。

三殿下算无遗策,怎么在这件事犯糊涂了,少年人啊,就是冲动。

谢沛的脸色,让这场争辩显得更加可怖,似乎稍不留神,就会出人命一般。

这话也没错。

为了今日,已经出了不止一条人命。

这也是中极殿大学士想要尽力阻止的原因。

与其争论不休,不如直接拍板,这一年下来,谢沛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个什么样的性格,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

他当太子确实合适。

只是谢沛当太子,阻力不是一般地大。

毕竟上面还有圣人,圣人看着谢沛就憎恶,怎么可能同意。

再有姜贵妃,楚婕妤,没有一个是好惹的。

只听姜贵妃的哥哥哭喊道:“我妹妹姜贵妃,原本就是圣人的正妻,陪着圣人在潜邸多少年,她当皇后只是回到原本的位置而已,这原本就应该是他。”

楚家听着暗暗发恨,这点确实不容驳斥。

“姜贵妃虽好,但有你们这帮亲朋,却也做不得皇后,贵妃娘娘自从掌后宫之权以来,给你们谋了多少私利,若以后当了皇后,那后宫岂不就是你家金库?”

“圣人,这是姜贵妃掌权多年贪污罪证,还请明察。”

围观的官员们忍不住侧目。

为了皇后之位,他们也是豁出去了,彻底一点脸面也不给了。

这贪污罪证,只怕早就准备许久,等着给姜贵妃搏命一击吧。

“当年先皇后在时,她就只管西庭事务,最烦这些俗务,众人皆知为何,不就是皇后娘娘念及姜贵妃当初是正妻,不想跟你争实际的权力,可姜贵妃你呢?你当着掌权贵人,却中饱私囊,一年能补贴家里十万两白银,更有无数要职,肥差,全都在姜贵人手中。”

“当时那么刁难尚食司,甚至如今都跟尚食司有仇怨,不就是想贪里面的肥差位置,可惜人家并不理睬,所以才由此结怨。”

“一笔笔账目全都在此,还请圣人,大人们明鉴。”

二皇子也道:“父皇,母妃一心只为您着想,还请您明鉴。”

楚婕妤看着家人呈上的账目,她掌后宫权力时间虽短,却不是全无用处,总能发现不同。

而且因为姜贵妃涉及账目种类太多,就算把东西给她的时候已经尽力做了掩盖,但该发现还是能发现的。

她那段时间看着让宫里平稳运行,其实就是在找这些漏洞,时到今日,终于拿出来。

道理也简单,你当贵妃都能这么贪,娘家都能这么贪。

当了皇后呢?

以后会怎么样,大臣们心里都清楚吧。

所以后面还让大臣们一起看。

你以前是正妻又怎么样,入了宫,正妻就是人家先皇后。

两边你来我往,看似在争后位,其实在争嫡子之位,谁当皇帝,谁的儿子就是嫡子。

姜贵妃也没想到,楚家竟然拿出这样的账目。

就在她绞尽脑汁要辩解的时候,就听东阁大学士道:“要臣说,后位谁做都行,要紧的还是把立储的事定了。”

“立储的事一定,这些乱七八糟的家事,还是圣人来决断吧。”

直白地说,谁想看这老娘舅的节目啊,你们这扯起来都是糊涂账。

不如把不糊涂的定下。

圣人听此,这才开口:“立储兹事体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还是再等等。”

“朕还要慎重思虑。”

就是说,他要再等等,不着急的,而且他眼神已经在楚婕妤身上。

皇后贪墨他知道,但并不算在意,可贪墨这么多,还是他没想到的,而且以姜家现在的势力,反而不好把控。

反而不如家世更差的楚家。

而且二皇子到底比大皇子聪明一些。

这会看着他们争辩,二皇子倒是能说到点子上,大皇子只能听着姜家人说话,然后在一旁点头。

沉默许久根本不参与争辩的谢沛忽然道:“立储的事您没想好,可皇祖父却已经想好了。”

什么东西?!

在场除了少数几个人,大家眼里都带着迷茫。

就连早就支持谢沛的东阁大学士也是如此。

当年先皇驾崩,连自己的太子人选都没定,怎么定下个太子?

众人的迷茫肉眼可见。

谢沛并未说话,只是让人把勤政殿的门打开,从外面走出一个年迈的太监。他头发眉毛花白,整个人看着老态龙钟,此刻也是被人抬着才能进来。

不过就算他如此老迈,此处也有几个官员认出他,中极殿大学士也不例外。

“你,你不是当初跟着先皇的内侍?”

“正是老奴。”太监刚要下来行礼,谢沛却道,“你坐着回话就好。”

圣人神色变了几变,到底没说话。

可周围人已经开始问了:“先皇留了什么遗诏吗?”

“可有什么说法?”

“先皇怎么会预料到这么久之后的事?”

老太监并未多讲,安静地听完大家说完,这才道明自己来意:“其实算不得遗诏。”

“而是一封密信。”

密信?

还不是遗诏?

这话怎么听都是奇怪的。

先皇留下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其实讲起来也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这个年迈太监一直生活在老监处,就是当初卫钧师父差点过去的地方,宫里的宫女们还有回家的一天。

但太监们基本都要在宫里一辈子,等年老之后就会挪到那边,其实正式名字是中官屯,宦官太监因病,因年迈,都会挪到这个地方。

不过若得主子爱护,也会在京中寻处宅子提供居住,又或者自己攒了银钱,还有亲朋帮扶,同样会在外面居住。

留在中官屯的,基本都是老无所依,身上也无长物的。

但这个太监显然不是如此,他家人在四川乡下,当年逃荒过来,进了宫里,之后寻到家人也一直有联系,等他出宫的时候,家人几次写信过来,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但这个叫桑才的太监都说不回了,还寄了银钱过去,让他们安心。

所以桑才不属于老无所依。

自然也不属于身无长物,先皇在时对宫人多有优待,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以前的宫人们一日只吃两餐,肉食更是少见。

从先皇开始,给的月钱多了些,四时饭食,还有夏日消暑饮,冬日小棉衣。

饭食也变成如今的一日三餐。

所以桑才太监手里绝对有钱,否则怎么还给家里寄银子。

那他留下来,自然是有原因的。

有人说他是在京中习惯了,所以不愿意离开,实际上,他手里有圣人的密信。

这密信是圣人跟丁老将军征战的时候写的,随手扔给他这个随行的小太监,让他好好保存。

那时候丁老将军为救先皇,胸口中了一箭,扛着伤硬是帮先皇杀出重围。

在丁老将军昏迷的时候,先皇写下这封密信。

大意是,等他百年之后,丁家的子女都有宫中扶养,若丁家女儿为后,那她的女儿便是镇国公主,儿子便立为太子。

虽说是激动之下写出,但丁老将军伤势好转,桑才太监又那密信给先皇看。

先皇也只是改了几处错误,让他再次保存。

为什么说丁家女儿会为后,这也不难猜,当初丁英婉也是名冠京都,先皇跟丁将军心里也能猜到七八分,基本默认这件事。

等到先皇去世,这封信被桑才太监拿给丁老将军看。

丁将军沉默许久,让他把信再收回去,又在信里加了一句,若孩子还算成器,那可以拿出来,若不成器,当个富贵闲人即可。

当时桑才太监怎么也不信,世上竟然有人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

可也就是这样的将军,才会让圣人足够信赖吧。

知道密信的两人,全都是当年跟随丁老将军跟先皇的忠仆,先皇病故,两人也就四散,没打算把信件拿出来。

其实拿出来又有什么用。

若丁英婉生下的皇子不堪大用,这封信就是他的催命符。

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还不如就那么算了,反正他在宫里几乎透明,这样活下去也行。

但之后谢沛突然发难,这才让知道密信的人把目光放在他身上。

特别是手持密信的桑才太监,他几乎日日都要让人去探听谢沛的消息,听听这个三殿下到底能不能托付,到底能不能承担起这封信的作用。

有些福气,也是要有福才能消受。

给一个小孩万两黄金在身上,这是在害他,不是帮他。

所以桑才太监一直在观察,中间还跟知道密信的忠仆们联系,所有人都在密切注意这些事。

于是才有了今日密信交付。

宫里的乱象满京都都知道,桑才太监肯定坐不住。

他身负圣人跟丁老将军的嘱托,肯定要把事情办好。

他口中的圣人只有先皇,乃是现在这个可以比的。

等这话出来,第一个不敢置信的是现在的圣人,他几乎踉跄着下来:“怎么可能,父皇为什么能写这样的旨意,他就那么信赖丁家?”

“只要是丁家女儿生下来的人,天生就是太子?!”

凭什么!

最后一句话虽然没说,但中极殿大学士缓缓道:“凭得是丁家忠心耿耿,一心为了朝廷。”

“凭得是丁老将军一生都在为天祥国,为先皇,他们两个情同手足,是天下君臣相得的典范。”

所以那些事现在听起来不敢置信,可以丁老将军的品格,他也不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

他就算知道迷信的存在,并非立刻拿出来,扶持自己的女儿。

而是让桑才太监好好保存,又加了外孙若不成器,就不要拿出来的话。

同时还让知情的两人远离京都,以免他们生出什么事来。

丁家从未愧对圣人的信赖。

“不会,怎么能这样。”姜贵妃也是不敢置信地看过来,她几乎要抢走密信,凭什么丁英婉生下来就有了一切,她生的女儿就会是公主,她生的儿子立刻当太子?

以满朝文武,以及天下百姓对先皇的爱戴,有这封信在,就算说破大天,就算绕过现在的圣人,那谢沛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什么阴谋阳谋一点用都没有。

在这些人眼里,谁又能跟先皇争?

圣人也不行。

楚婕妤更是死死掐住手心。

就差一点,明明差一点,她就要当皇后了。

她方才已经看出圣人的想法!

到手的鸭子怎么突然飞了!

楚婕妤也立刻道:“肯定是伪造的!这么多年了,谁知道真假?!”

这句话让圣人立刻警醒,语气深沉道:“焉知是不是你们伪造先皇密信,跟三殿下勾结?”

这话也行。

几个大学士同时皱眉,这样也不是没可能,虽说密信笔记看着是圣人的,可还要仔细看才行。

但桑才太监却拱拱手:“随意查验,必然是圣人亲笔所写。”

原本以为到这样行了,后面就是检查书信,谁知道桑才太监又道:“同样类型的书信还有三封,可以一辩真假。”

三封?!

还有什么东西?

桑才太监小心翼翼把书信拿出,让身边人拿着给周围人看。

这密信上倒没有再提丁家。

提的是几位大学士,还有几个老将军,再有几个老尚书。

上面着重写了几个名字,说他们若不是犯了诛九族的大罪,只要不是要造反,要残害百姓,都要饶他们一命,最差也要给让他们归隐山林,当个富贵闲人。

至于原因也写了。

一是怕自己不在了,没人镇得住这几位厉害的臣子,有能力的人怎么会没点傲气。

二是他们为天祥国鞠躬尽瘁,就算以后有点小错,有点不恭敬,不顺从,也不要太过苛责。

三则,自己跟这些臣子们君臣相得,如此信赖,以后的君王肯定要打压,否则权柄肯定握不住,那他们必然也会犯错,不过打压归打压,不要伤及性命。

他们再怎么样,也不会反,让后来的君王放心。

其实这些密信笔迹潦草,说是诏书,倒更像是处理政务的时候,闲暇写的臣子分析,既是分析也是赦免。

这位圣人在位的时候做过许多事,也有过许多丰功伟绩,否则也不会被如此爱戴。

但他闲暇的时候也想了很多,写了很多。

这些信都被他交到桑才太监手中,还说明了,能用上就用,用不上全烧了。

若桑才太监早早不在,那就直接扔到中官屯的井底,能发现就发现,发现不了也是命。

可桑才太监为了先皇的话,显得格外惜命。

当时多少太监宫人主动为先皇殉葬守灵,自有他安安静静搬到中官屯,看着朝中局势变化。

也看着当初大好江山被折腾成什么样子。

这让他们这些老人如何不悲痛。

好不容易有个谢沛,他必然要出来的。

只是没想到,在他站出来之前,是谢沛先找到他,凭着平日里蛛丝马迹,凭着他的敏锐,发现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中官屯一个老太监注视,从而找了过来。

就凭借谢沛找过来的时候,桑才太监已经下了决心,他要把密信公布于众。

为了防止其他人说信件是伪造的,他把写有大臣们名字的密信都带了过来。

可桑才太监也没想到,这信件拿出来,竟然让在场大臣们哭成一团。

特别是名讳在信件上的几个大学士,上面还有对为首的中极殿大学士评价,什么看似四平八稳,内里极傲,总感觉他看不起朕,也就勉勉强强做事,不过朕不在乎,他确实厉害云云。

所有希望下面的君王看自己的面子上,忍了他的傲骨,不要责难。

下面还写了,若他有生命危险,再拿出密信,不是生命危险,他必然能化险为夷。

语气既骄傲还信任又有宽恕。

中极殿大学士看着熟悉的语气,手指甚至微微颤抖。

要说先皇有什么缺点吗?

那是有的。

他在的时候,一味开拓,四处平定,四处惹乱。

重民生,却无长远计划,重百姓,下的条例却颇有漏洞,以至于从那时候开始天祥国的国库就不怎么充盈。

甚至有时候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气得臣子们差点背过气。

反正先皇走的时候,国库基本上没几粒米。

而且内宫也不注重,走的时候太子都没立,后宫更是乱成一团。

可一个开拓宽容大度的君主,对臣子们来说又是好的。

至少对他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明创举。

他们可以任意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样的君主在闲暇时,竟然写了密信,成为他死后,自己这些人的保命符。

这信上不少名字,早已经病故老去,就剩几个老人还在朝中支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