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这位女文豪,还钱!> 第211章 第两百一十一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1章 第两百一十一章(1 / 2)

秦承嗣可不是秦承章,至少,他是相当舍得从身侧的护卫中抽人的,“既然如此,那便从护卫京畿重地的禁卫军中抽调五万人出来”。

“此外,那户部便出一半饷银,征召五万人马,填入禁卫军中,以补空缺”。

他顿了顿,看向兵部尚书,“项爱卿,你速速与户部督办此事。禁卫军的五万兵马先行上路,然后再行征兵一事”。

还没等项明应承,秦承嗣冷声道,“着并州统领尚宏志率兵三万,前去援助关中,青州、兖州统领邵飞白率兵三万南下援助黄淮一带”。

“陛下三思啊”,首辅叶玉泉刚才装傻充愣,如今反倒急急道,“陛下,此三州之地,屯兵约二十万,尚、邵二位将军一旦被抽调走,三地骤然少了三分之一的兵马,一旦有人奇袭,只怕是……”

秦承嗣实在是太了解这位老而弥坚的叶阁老了。

明面上是屹立多年而不倒的三朝元老,实际上干了三朝都只有一个大学士的虚名。

有小心思,有些迂腐,政事无能,奈何冶《春秋》极好,又当了两任皇帝的经筵讲师,还四处讲经,说不上蜚声朝野,但也算小有清名。

当年秦承章南逃,泰半官员被带走,京都官员十去九空,结果叶玉泉正好在关中讲学,竟然还活了下来。

没办法,秦承嗣得位不正,为了安定朝野内外人心,他只好矮个子里拔高个,提拔这种人当了首辅。

所以秦承嗣素日里虽然给了这位首辅面子,但基本属于面上虚心接受,心里坚持自我。

“叶阁老说的倒也有道理,但尚、邵二位将军追随朕多年,朕自然相信两位将军的能力,势必会做好准备”。

“陛下”,叶玉泉拉长了语调,摸了摸胡须,以一种语重心长的姿态教育道,“臣心知两位将军忠肝义胆,但说到底,他们手中拥兵数万,还都是在京畿周围……”

话里话外,是要秦承嗣防备这些拥兵的将领,以防他们倒戈相向。

这话倒是题中应有之义,叶玉泉用良心发誓,他说这话是没有私心的。

“陛下,非是臣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祖宗家法在前。不如以文臣为帅,以节制兵权”,他厌恶的看了眼躬身站在秦承嗣身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忠义。

直看得王忠义心中极为不悦,掌印太监好歹有内相之名,如今被人羞辱至此。

按照大齐传统,文臣做主帅,武将做先锋,太监做督军。

但叶玉泉话里话外都是要防备武将,重用文臣,提都没提太监。

秦承嗣心里冷笑。

可算是来戏肉了!

秦承嗣倒不是想替太监撑腰,事实上,他也觉得这帮阉人肢体残缺、不堪大用。

但今日这场朝会,聚焦点根本不在太监身上,而是朝堂势力之争。

秦承嗣出身宗室,素来有纨绔子弟之称。就算这个名头只是为了夺位而做出来的掩盖,他本人所接受的儒家教育也不够多,不够正统。尤其是他以兵马夺天下,自然更为倚重自己的心腹。

于是整个朝堂有了一个新的团体——新贵。

偏偏秦承嗣又不是纯粹的改朝换代,否则新兴的政治势力应该彻底压倒前朝遗臣们才对。

可秦承嗣为了正名,又要遵循祖宗家法,又要接受先帝的政治遗产,便只好重用从前的那些先帝臣子们。

事实上他大可以把这帮遗老遗少们高高的供起来,奈何他的心腹中武将占了大多数,论治国还是要这些文臣来。

于是秦承嗣重用双方的后果就是——新贵与遗臣们势均力敌、互扯头花。

叶玉泉就是遗臣们的典型代表。

但与此同时,朝中派系远不止这两派,新贵之中绝大部分是武将,但也有非正规出身的文臣。许多甚至连个举人功名都没有。

正规进士忙着当官都来不及,谁会去投靠当年的纨绔子弟秦承嗣?!

于是光是新贵们内部,就有两个派系,武将和非正规文臣。

遗臣自然也没好到哪里去,老派的武将基本都被冷落,也有那么一两个被重用,老派的文臣倒是大半都被重用,却也有几个被冷落。

不仅如此,还有文臣、武将、太监这三方旷日持久的斗争。

但这又不是纯粹的斗争。

大齐的武将由于地位低,素有拿钱去拜山头的传统,为了找个高官庇护。所以文臣与武将之间又有黏连。

至于太监,由于极度贴近皇帝。文臣们固然厌恶太监,但总有那么几个跟太监交好的,或是为了让人帮忙说几句好话,或是为了别让人给自己使绊子。

反正光是这三方就已经是又斗争又团结了。

以叶玉泉为例,他是典型的文臣。应该团结朝中文臣,压制住武将才是。

但他又是进士出身,天然的是进士们的代表人物,视那些得了从龙之功的非进士出身的文臣们为佞幸小人,尤其是那些新贵文臣许多都是秀才。

在进士眼中,小小秀才,不值一提。

仅仅叶玉泉一人,就身兼文臣、遗臣两种身份,可见朝中派系与派系之间相互交叉黏连,又互相敌对。

有从龙之功的武将、非正规文臣、过了数道关卡才成功升天子阶的进士们、跃跃欲试的太监团体、从前遗留下来如今被排挤的老武将和老臣们……

于是整个朝堂,党争极其复杂,派系无数、山头林立。一眼望去,直教人眼花缭乱。

沈游早在琼州就要开始遏制派系斗争,甚至要从制度上解决党争。

而秦承嗣固然天纵奇才,但他当年上位也不过弱冠,没有太多的治理国家、人事斗争的经验。

与其说他是马背上得天下,不如说他是马背上窃天下。真要是像沈游、周恪那样靠着自己打下来的势力,反倒党争还不会这么严重。

在秦承嗣上位之初,派系斗争还没有这么严重,那时候百废俱兴,活都活不下去,斗个屁啊!

到了如今,由于秦承嗣数次遏制党争,终于让朝堂看上去风平浪静了,然而暗地里依然暗流汹涌。

甚至由于派系斗争越发严峻,前些日子已经有大臣上书“党人”二字,这是要重演党锢之祸啊!

如今叶玉泉一开口,就是要为文臣们争取统帅之权,武将自然不愿意。

谁会愿意自己顶头上来个不通兵事的婆婆啊!

兵部尚书项明即刻出列,启禀陛下,“臣以为,事急从权、当变则变。如今皂衣军大军压境,当务之急是速速驱赶皂衣军,而不是在此地争论要不要派遣督军!”

叶玉泉稀疏的眉毛皱在一起。

要知道,督军和主帅截然不同。前者只有监察之权,后者却可以节制全军。

他的意思根本不是督军,而是要以文臣为统帅,不允许武将拥兵自重。

可此人竟转移话题!

叶玉泉吸了一口气,“启禀陛下,臣以为……”

“陛下!”

项明截断了叶玉泉的话头,“还请陛下速速发兵为上!”

满朝文官顿时惊愕不已。

“放肆!”

即刻就有一名七品给事中出列,大声呵斥道,“项大人未免太过了些,竟敢当堂打断首辅的话,将尊卑置于何地?!”

一介武将,安敢这般咆哮朝堂!

“是臣之过”,项明低头低的奇快无比,“陛下,是臣一时情急,还望陛下恕罪”。

给事中满腔怒气卡在嗓子眼里,只好恨恨回列,心里暗骂一句,果真是不通文教的莽夫!

按照大齐的规矩,别看兵部尚书带个兵字,实则却应该是文官担任。当然,多半是有军功的文官担任。

也就是先找个文官做主帅或者被派去督军,仗打赢了,这个文官就有了军功。

可如今,兵部尚书却是秦承嗣的心腹武将来做,一个只认识几个字的大老粗。

这简直是在狠打满朝文官的脸,还让他们丢失了兵部尚书这个如此重要的实际官位。

又没面子又没里子,文官们要是不恨项明,那才奇怪呢!

即刻就有另一个给事中出列,“启禀陛下,项大人咆哮朝堂、有失国体,合该小惩大诫,以儆效尤”。

这是要让秦承嗣罚一罚项明。

事实上,项明抢了叶玉泉的话头,这看上去就是件小事,心糙一点的只会觉得项明嘴太快了。

奈何满朝堂都不是心糙的。至少谁都不会相信,能够做到兵部尚书的项明是一个嘴太快的蠢货。

叶玉泉及其党羽自然会将此事视作项明对他们的挑衅,思考是不是党争冲锋的号角。

甚至于半个朝堂的文官都在思索,这是不是文武之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武将们已经不愿意被文官们压制了。

就以项明为例,没有任何的功名在身,一个纯粹的军户,能够干到正二品的尚书,掌管全事,其背后透露的,就是武将的崛起。

更隐晦一些的,是秦承嗣在背后撑腰,他要改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于是满朝堂的文官们作为既得利益者,谁都不肯让这事发生,这才有了今日这出大戏。

叶玉泉代表文官,要求文官为统帅,率领武将出征。项明代表武将,数次试图绕过该话题,乃至于不惜抢话,以军情紧急为由,要求秦承嗣速速发兵。

而秦承嗣呢,他端坐在龙椅之上,心里有偏向,面上却还要调和。

因为这是战乱的年代,他不能失去为他打仗的武将,但也不能失去治国的文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