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六百五十章聚沫攒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六百五十章聚沫攒珠(2 / 2)

在降温后,有吸收二氧化碳还原为碳酸盐,此为可逆反应。

金属的碱性越强,其分解温度就越高。

玻璃溶液具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但是其溶解度,随着碱性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碱性越强,溶解度越高,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而釉的碱性比碱性硅酸盐玻璃低很多,所以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就很低。

所以二氧化碳会被释放,产生气泡。

再就是外因,这一点是因为工艺影响气泡的产生。

干燥后的釉层透气性差,胎中气体不容易排出来。

在高温时候,胎中气体通过釉面,向外释放时产生气泡。

快速烧成时候,胎、釉中的气体来不及排出,就被烧融并且硬化的油层封边其中,形成气泡。

最后,温度对于气泡产生的影响。

瓷器的胎和釉当中,往往会含有长石、石英。

它们在配方系统中占比较大,据研究,气泡在900°c开始出现。

10°c的时候,气体容积率最大。

达到1100°c时,气泡从熔体中渐渐消失。

在140°c左右,釉料熔化,出现大量小气泡。

这些气泡大部分分布在釉层中部,随着温度提升,釉熔体粘性下降,气相量和玻璃相增加。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小气泡会移动并且合并。

从小变大,从多变少,而且会上升。

甚至还有的气泡,会突破釉面被释放。

如果釉面粘度大,表面张力小,气体释放留下的凹陷就不容易被填平,出现釉面的瑕疵。

温度到1300°c时候,气泡上升于增大的速度减慢了。

在正常情况下,达到釉成熟温度,而未排出的气泡多半在釉层深处,胎釉结合处,而且体积较小。

那么釉面下产生的气泡,对于瓷器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釉中的气泡,可以看作是瓷器釉面的一种瑕疵。

它是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很难避免,甚至有些窑口无法避免的瑕疵。

即便是现代做做陶瓷,也会考虑如如何减少气泡给瓷器带来的瑕疵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是麻点,凹陷,火山口等。

不过釉面的气泡和开片类似,由瑕疵变成了美的追求。

有气泡的釉面,就会消除一些贼光。

这样会产生一定的乳浊感,让瓷器釉面显得更加油润饱满,富有层次,让器物的整体感觉更加沉稳。

尤其在青瓷当中,这种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在叶喆民所着的《华夏陶瓷史》中记载,从越窑的瓷片当中,就可以观察到聚沫攒珠、廖若星辰的现象。

其内部气泡分布状态,和北宋汝窑酷似,是有传承关系的。

在单色釉中,不像其他装饰釉,可以通过绘画、刻画或者堆塑来装饰表面。

而单色釉对于釉色的莹润,饱满和层次感的要求更加高。

所以聚沫攒珠就有了用武之地,并且传承下来。

另外,聚沫攒珠在古玩鉴定当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烧造瓷器,环境,烧造用料等都和现在不同。

而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就会产生不同状态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气泡分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