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民国经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民国经典(2 / 2)

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

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蓝料或红料款。

民国时的五彩瓷,其色彩艳丽。

大红大绿的品种多见,很容易与前期的品种区分。

比较着名的还有,彷珐琅彩和粉彩器物。

据文献记载,1916年,郭保昌在西江督陶,曾经烧制彷古珐琅彩瓷百枚左右,题“居仁堂”三字。

不管哪一种吧,反正洪宪瓷是很少见的,所以,很明显陈文哲手中这一件也不可能是真的。

李金鲤收集的这批瓷器,也算用心。

但是,这里的几乎都是彷品,最好的几件,也不过是民国时期的高彷。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瓷器,像是民国彷的单色釉瓷器,还有像是属着公司款的瓷器等等。

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景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

所以,民国时期才会有公司款的瓷器出现。

不过,这样的瓷器,品质可不怎好。

也许就是因为品质不行,才没有人彷制,这才让李金鲤买到了少数几件真品。

这也是没办法,当时这家工厂研究新法,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

但终因时局混乱,经费不足,支撑不了而告失败。

从技术角度而言,宣统瓷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现代陶瓷工艺的特征。

宣统二年,西江瓷业公司筹措资金,成立中国陶业学校。

这家学校内设本科及艺徒二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业陶瓷人才。

不过,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至今仍为稀品。

李金鲤买到一件,也算运气。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好东西。

民国这一时期十分特殊,也许是因为官窑解散,加上没有了皇帝,御窑厂自然也就消失。

所以,流散入品鉴的一些制瓷匠人,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

再加上一些文化人加入制瓷行业,就让一些制瓷匠人,多数都兼能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绝无专工一门者。

他们往往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皆由一人完成,自由表达画者的个性。

因而浅绛瓷画就显得“活”,而且比较“放”。

又往往诗书画协调统一,署款留名,模式新颖。

这一时期比较着名的就是珠山八友,他们做的瓷板画最出名,之前陈文哲还收集到了一些。

那时瓷板上才逐渐兴起署匠师名款、书写制作年月的风气。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同一时期,还涌现出一批专画浅绛彩的名家。

0世纪0年代后,粉彩逐渐取代浅绛彩成为瓷板画的主流。

也就是此时,出现了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绘制了一批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的瓷板画精品。

除“八友”外,李明亮、方云峰、邓碧珊、王步等名家作品也名噪一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