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常用二十四种彩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常用二十四种彩瓷(2 / 2)

五彩创烧于元代后期,成熟,清康熙发展至鼎盛。

颜色鲜艳浓烈,不强调过渡,也被称为“硬彩”。

五彩的基础上创烧斗彩,这种彩瓷创烧于明宣德时期,于明成化时期备受推崇。

先用青花勾轮廓,再用颜料二次施彩。

斗彩的基础上,再填颜色就是珐琅彩。

珐琅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将西方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

粉彩始创于康熙晚期,雍正时期趋于成熟。

施彩前用玻璃白粉末打底,让颜色有过渡。

矾红创烧于宋朝,后沿用于明代,于清朝十分盛行,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

墨彩始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乾朝。

它以艳黑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

除了这些熟悉的彩瓷,历代以来的彩瓷还有很多,像是浅绛彩。

流行于清末,以黑料绘花纹,再上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

素三彩始于明成化,清康熙时期十分盛行。

以绿、黄、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色。

高温颜色釉堆白创烧于明宣德,成熟于清雍正,主要有祭蓝堆白和桃红堆白两大类。

褐绿使用含铁和含铜色料,呈现褐、绿两色的花纹。

红绿彩常见红绿黄黑四色。在烧成的白釉上施彩勾画出纹饰,二次入窑烧制。

白釉黑彩创烧于北宋,直至元明清都被广泛烧造。

用毛笔蘸黑料,绘于施釉白化妆土的胎上作画,再上釉入窑。

广彩,是一种完全因外销而产生的新品种。

新彩是光绪年间盛行,它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印花、薄膜移花、各色光彩等。

釉下五彩首创于清末,因其抗侵蚀、耐磨损,也称“绿色”陶瓷。

釉下七彩工笔瓷于2011年9月研发成功,直接在坯体进行工笔彩绘,施釉后入窑高温烧成。

金彩始于宋代,清代极盛,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饰瓷手法。

洒蓝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烧成白釉器上。

青花加彩是明成化始创,清雍正进一步发展。

其以釉下青花代替蓝色,烧成后再上其它彩料。

兔毫釉是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如豪状,得其名。

陶瓷喷彩是镂版盖在器皿表面,用压缩空气经过喷枪将彩料喷于制品上,可进行多版套色。

这里是最简单的二十四种彩瓷,也是我们常用,常做的二十四种彩瓷。

而这些还是一些平常的颜色釉,在这些颜色釉的基础之上,还能形成很多釉色。

比如唐三彩、宋三彩,虽然名字中都带“彩”,但其实属于陶器,不是彩瓷。

彩瓷的品种繁多,加彩、五彩、素三彩、粉彩、硬彩、软彩、古彩、珐琅彩……

不客气的说,光名字都能把人绕晕。

同样都是在瓷器上画画,这些品种到底有什么不同,又该怎么区分呢?

根据彩绘位置的不同,以上所有彩瓷都可以被划分为三种:釉下彩,釉上彩,以及釉上釉下混合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