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南宋经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南宋经典(2 / 2)

经过仔细查看,胎釉与以往南宋官窑瓷器的普遍认识大不相同。

这些瓷器外部均施厚釉,呈青黄色,并带有开片,胎以红褐色为主。

部分与釉结合处的胎呈黑灰色,是典型的厚胎厚釉。

结合釉痕流淌的痕迹,可以判断外凸弧形立型构件烧造时的上下垂直关系。

中间釉经过流淌和堆积,形成三道较粗的凸起弦纹。

背面则无装饰纹样,因为器物破碎残损较为严重,一时无法辨认出是何种类型的器物构件。

从形状、大小和尺寸来看,明显和现存已知的南宋官窑长颈套瓶和樽式套炉等镂空器物相异。

以往也无学者,对此有过系统研究。

不过从其特征来看,它们极有可能来自同一类型的器物。

在翻阅大量考古、文献和图像资料后,推测这五件南宋官窑瓷构件可能为仿藤、竹、木等材料复合制作的“墩”的部件。

施釉后凸显的三道弦纹,是对墩关键加固节点的仿制,可能起到模仿、美化或加固的作用。

所谓墩,是一种伴随着高坐起居方式发展,而流行起来的坐具。

后逐渐成为我国古典家具中的一种类型,追溯墩的起源,晋郭璞注《尔雅》卷7《释丘》曰:“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

墩即是敦的俗字,所以墩的本意是指土堆。

宋代以前的“墩”型坐具,辽阳汉墓壁画《杂技图》中,描绘一位杂技艺人正在细腰圆墩上表演。

这种器物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相对较早的墩型坐具形象之一。

其实,这种造型的器物,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最初并非用为坐具,而是用于捕鱼和兔用的笼子。

即《庄子·外物》中所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因其两者差别不大,故合称“筌蹄”,也称为“筌台”。

唐代李延寿《南史》卷80《侯景》记载:“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

唐代姚思廉《梁书》卷56《侯景传》记载:“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着靴垂脚坐。”

后来,这种器型又被用于在炭盆上烘烤衣被的熏笼。

随着高型坐具的普及和人们生活习俗的转变,我国古代起居方式,逐渐从席地而坐转变到垂足而坐,家具也多从低矮型向高型过渡。

再加上佛教文化东传,魏晋至唐代还流行一种圆形墩,这种类似两端大、中间细腰鼓形制的坐具多以竹藤编制而成。

从形制上看,早期的墩大都为细腰鼓形,北魏晚期犹显瘦长,这与当时的审美和崇尚应有关系。

其中一些圆墩不仅造型保留着熏笼的器型,并且在器表做出象征竹藤编织的纹饰。

例如大同云冈、龙门、天龙山的北魏佛教石窟雕像,齐鲁益都北齐石室墓出土石质线刻画像、北周菩萨坐藤墩。

到了隋唐,已有较多变化,但受佛教莲台影响,继续存在沿用腰鼓式坐墩的情况。

例如西山王郭村隋代虞弘墓出土椁壁浮雕、长安王家坟唐代墓出土三彩梳妆女坐俑,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也有相类似的墩。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