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节(1 / 1)

胡燕来在一旁瞧地目瞪口呆,脆脆半贯钱送出去瞧着心不跳脸不红的,“你收这么多鱼做什么?”庆脆脆笑了笑,示意她看灶屋。上一次来看还只有巴掌大点的竹子顶,何时连成一大片,小院东边的一小半,吊着一条条片成两半的鱼鲜。这乍一看去,瞧着还挺渗人。“你不嫌臭吗?”说完自己一愣,在院子里这么久,怎么只有方才送来的生鱼有味,竹檐下有风过却一点臭气都不传来。庆脆脆笑了笑,“我自己鼓捣的腌制法子,弄好了送到镇上能换几个铜板使唤。”这可不是几个铜板了。胡燕来大吃一惊,猛地看这小院,细节处才发现不同,新打的桌子,水缸一排有三个半人高的,还有大肚圆口的陶缸,那一小盆雪花一般的,不会是盐巴吧?“脆脆,你捡钱了?”作者有话要说:专栏预收《朕的不二妻》第25章 .村里的新传言·上辈子的燕来有没有嫁成,她并不知道。庆脆脆目送她走远,一直到再看不见背影,折身往回。心想:她和燕来的情分就到此了,胡娘子和她娘是天然的对立面,她们二人便是不同立场。料是胡燕来也明白这个道理,今日来一是为了道谢,二则是将上一次针法的出错处请教过。虽然语气近,但是没了亲,再呆着只剩别扭。而且她院子里活计多,再不能像闺中时候陪着坐在矮脚床,懒洋洋地绣着花了。她并不难过,只是有些遗憾,刚睁眼醒来的时候,是燕来让自己渐渐生出归属感,如今只能断舍离。但,人这辈子走很多路,每一条路上都会出现新的性情相投人,能彼此陪着走一程已经是天舍的缘,不必强求太久。再后来在村里遇上胡燕来,她已经同别人定过亲。男方是个鳏夫,家有薄产人却老实。那时自己家已经是村里有名的生意门户,她在燕来成亲那日去走喜宴,大气地掏了半贯钱添妆,一时传了闺友佳话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送走人,庆脆脆带上麻布手套,给鲜鱼身上抹盐巴。同时在回忆上一辈子的事情:自入了县太爷家,就像戏文说得那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吃喝拉撒不用愁,却再没了自由,生或死都交付了别人。家里人不曾来县里找过自己,只着人传过几次话,大意说家里万事不愁,让她好好伺候县太爷。府里的姨娘挤在一个院子能搭上好几台戏,主母白氏便定了章程,每日三个去伺候,六日一个逢场。她只看得见后院的花红柳绿,有关于花溪村的生活像是浮云一般掠过,唯一记得相关的一件事便是此次洪灾,朝廷会派钦差大人治理灾祸。临海县是江州离海最近的一个城池,钦差不曾亲往,但是却分了很多赈灾银子下来。也不知县里会如何补偿村里庄稼地的损失。她去看过田,受损最重的当属北边的四十多亩稻田,三天过去了,稻田里的洪水排灌干净,秧田受灾的情况便一目了然。腐烂衰败。洪灾后的田地排了水,并不是重新插秧就好,坝上河流上游的泥土夹杂着草叶、枯木和春日生长一半的草根将原来土地覆盖,无地肥,更长不出庄稼来,村里人都称之为‘生地’。即便有农家不甘心,非要在那一块上栽种,最后要么死了种子,要么长出劣质的作物,白搭百姓们的辛苦。她心说:村里受灾的农户肯定要去里正那边要说法,没准,村里的土地划分又要有大的变动了。这时候开垦新地肯定来不及,只怕是要将未受灾的稻田收拢算做花溪村的集体田了。——这一晚王二麻子再次提着两大筐鲜鱼回来的时候,落了有心人眼里,耐不住询问:“二麻子,虽说喝鱼汤养身子,你家三叶子也没那么大肚子,天天吃两大筐鱼吧?”王二麻子冲那处点点头,也不应答,脚步匆匆地往家去。那人眼珠子一转,同其他人道:“王二麻子和秦家大郎并在一处出海,瞧着每天要往回抬百十来斤的鱼,你们说这两家不是暗地里发财吧?”——“哎,说不准,我瞧着秦家大娘子昨儿从镇上回来,扯了两大匹的黄麻料子呢。”——“两匹,黄麻的?那不得近百个铜子?她抠里吧嗦的,一个铜子恨不得扳成两半花,从哪儿来的钱?”——“你知道吗?”人人摇头,小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村里人发现王二麻子和秦大郎除了自己出海网鱼,还在码头上花钱收刚捞回来的鱼。有人看见王二麻子拿了好几串的铜钱换鱼。有人看见秦大郎进王家二房小院时满满两筐鱼,出来的时候袖子沉甸甸,脸上笑开花。有人看见王家小院大门拴地牢牢的,但是天天炊烟不断。还有人说瞧着有牛板车停在王家二房的院子外边,王二麻子抬了两个有半人高的粗腰缸子上车,亲自护着出门。发财了!王家二房和秦家肯定发财了!庆脆脆不知自家第一次按时给酒楼送货的场景被别人看去,赶上回娘家送东西,听有人喊她。——“脆脆,王二麻子是不是寻了发财的好门路了?瞧你这身衣裳,新做的吧?”是小芬娘。庆脆脆笑了笑,假装没看到附近打量的目光,“婶子好。小芬呢?又在家里绣花呢?”她家小芬是个哑巴,从小愁到大,要不是有庆家脆脆拉着一起绣花学针线,只怕是个受人苛待的命。眼瞅着快到相看年纪,媒人听说她闺女哑巴,原本是不看好的,一看了小芬绣花的针线,纳得富贵花开的鞋垫子,顿时拍着胸口保证能说成。小芬娘以前就喜欢庆家大闺女,人不爱说话,但是爱笑,一对小梨涡衬得水灵姑娘娇憨可爱。再加上心底好,拉扯了自家闺女,更是亲上相亲。“她嫌日头晒,脚巴前刚走。前几天她还比划着想去你家,但是你有生意,不好往家去,我怕耽搁你做事,没叫去。”庆脆脆应和道:“是有些劳力买卖,闲了我去婶子家也行。”村里人以前说她坏话的时候,小芬娘老帮着怼回去,有的惹急了,破口大骂。那一日在里正家,众人纷纷指摘的时候,唯有小芬娘肯替王二麻子说好话。想到此处,庆脆脆又转过身,道:“婶子,狗蛋哥最近忙啥呢?”小芬娘‘嗨’一声,“家里地都没了,这几天和他爹在家嗑闲。”村里人起名喜欢叫贱名,说是好养活。狗蛋哥全名杨狗蛋,是小芬的亲哥哥,人机灵,从小就会来事,要不是家里穷,原本是要送到镇上读书的。庆脆脆想了想道:“要是狗蛋哥不嫌弃,我这儿缺个做活的人,婶子回去问问?”又道:“就是累点。一天按村里习惯,给两个铜子,出一顿下晌饭。”小芬娘眉峰一动.一天两个铜子,一个月就是六十个,那就是十二斤杂面、五斤猪膘肥肉,就连镇上体面的掌柜一个月工钱才一百六十个铜子。她忙不迭点头,问了上工的要求,目送庆脆脆走远。有妇人瞧着她们嘀咕,凑过来问:“方才王二媳妇和你说啥了,瞧把你乐的?”脆脆只跟她一个说,自然不想让村里人都知道。小芬娘不作声,只是哼着调子往家去。家里地泡了洪水,一家人吃喝都飞天了,里正口口声声说会给个活路,这都多少天了,光拉着三大姓的人商量,哪里管他们这些外姓人的死活。得赶紧跟她汉子说一声,还有狗蛋,明儿要去人家做事,得好好叮嘱一番。——敲开娘家的门,庆脆脆见院子里干干净净,就连鸡窝都收拾地齐整,不动声色地看看北边屋子。北面是胡娘子的屋子,此时门敞开通风,瞧着里边有人影走动。像是听着外边的动静,胡娘子往出探身看了一眼,见是她,愣过后客气地笑笑。庆脆脆叫了声,跟着她娘去了正屋。庆母眉宇间凝着郁气,见了大闺女回来也没高兴多少,“你爹去里正那儿了,翘翘出去不知和谁玩了,家里就我和北边那个在。”庆脆脆:“胡娘子和娘相处地怎么样?”庆母点点头,“就那样,她勤快,做事也利索,这院子里外都有她帮着,挺好的。”只希望不闹事,安生过日子,倒真如庆翘翘说得,纳胡娘子进门,多了一个好劳力。“她有孩子,吃喝上别短了,重活还是让爹来。”他爹造的孽,让他自己受着。庆母苦笑一下,“大坝一垮,家里的田有一半叫泡坏了,这几天你爹净惦记这事儿,哪有功夫管家里的活。”不嚷嚷着闹事就不错了。庆脆脆并不言语别的,先是将小篮子里的料子拿出来,“这是那日庆翘翘嚷着要的。家里剩下些,刚好够两身衣裳,你和她一人一件。”这半匹麻布是青绿色的,春天穿了应景。倒不是她贴补娘家。庆翘翘不当人,自那日见她有新衣裳后隔三差五就要去她家小竹屋喊一通,不给开门就往里砸石头,竹墙牢靠,她推不倒,但是能晃,一点清净时候都不给。也不知道将来谁敢娶这么个糟心货。庆母朴实惯,瞧着这料子鲜亮,舍不得裁衣裳,“给翘翘做了就好,我就不用了。”“要是只给她,这料子我就又拿回去了。”庆母急忙往回扯,“做一身也好,娘已经四五年没新衣裳,做一件能穿好几年,值当值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