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章 19.3(2 / 2)

但是……他笔锋一转,开始写到离婚的阻碍。

林姝戈不是原主,没有那些苦求纠缠,刁蛮发泼,于是张先生就写她再三拒绝沟通,不断刁难,狮子大开口提出各种条件,为了钱财露出凉薄无情的脸面。

他自己逼不得已下写了休书,却被林姝戈公开讥讽,还逼迫柳小姐作妾。

他身为一个民主者,却深受封建婚姻的残害。他要在此(报刊)恳求林姝戈高抬贵手,放过他们。又再次强调深爱柳小姐独立高尚的品格,绝对不会让她作妾而贬低了她。

林姝戈合上报纸,已想得到看到报刊的人们是什么反应,张先生颇为聪明,虽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都充满暗示,将与原主的婚姻抬高到婚姻自主与封建守旧的冲突上,在新思潮流行的现今,一大批人追求所谓的真爱论,这些人会天然站到张先生的立场,为其摇旗呐喊。

这也是原剧情中出现过的,只不过有一个大的区别在于,这时的张先生似乎是被林姝戈那两页纸刺激了,因此更毒辣些。

他口口声声恳求林姝戈,全然把自己放在了弱势者的位置,这无疑会得到更多人的同情,把林姝戈衬托得更加无情无义。

林姝戈冷笑了一声,没看完张先生写的全文前,其实她下意识是要示弱回应的——人们天然同情弱者,特别是在婚姻关系中——但是现在张先生先用了这招,她再接下去,难免弱了些效果。

她决定换一个迂回些的方式。

她窝在家中奋笔疾书,整整两日没有出门,而外界已经卷起不小风浪,原来那柳小姐接在张先生之后,也向报社投了稿。

她先表示接受教育多年,深知独立与自我对于女性的重要性,林姝戈要她作妾的说法是对她的极大侮辱。但是她对林姝戈又抱着深深的愧疚,因此觉得十分纠结……总结陈词,经过种种思量,她还是要勇敢追求爱情,因为她深爱着张先生;当然她也不会追究林姝戈,还要因为破坏了她的家庭永远向她致歉。

此文一出,许多人对她的勇气表示了赞叹,又对她表现出来的独立与大度十分欣赏,与此同时,作为阻碍一对有情人的林姝戈,作为负面教材出了名。

在大家的想象中,林姝戈是一个无知愚昧、无情拜金还十分强势的人,许多人去信请求她放过张先生,当然更多人的是咒骂她。

林姝戈并不知道这一切,她放下手中的笔,再检查一遍措辞,将信封贴好。

两日后,本市的报刊上载了这么一则说明。

“先向本市民众致歉:因家事而扰人,非我所愿。婚姻缔结为缘起,解除为缘散,我本希望这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奈何张先生逼我太甚,我不愿屈之。”

她开头这么划下了重点。

“以旧式婚姻民俗论,我没有违背七出,张先生没有休我的理由。”

“以新法论,随意休弃妻子,张先生违背了契约精神。”

“当他和我说民主时,他拒绝了赡养费,转寄休书,当我和他说旧例时,他登报以婚姻自由愚弄大众向我施压。”

“他是民主还是封建,全看那一刻哪个观念对他有利。成婚七载,我不知道张先生是不是民主主义者,但他一定是实用主义者无疑。”

冰冷的铅字掩不住嘲讽的语气。而攻击还未停歇。

“冠追求真爱之名,行朝三暮四之实。已是‘聪明文化人’私下里能会心一笑的潜在规则,运用这个规则,他们乱搞男女关系再无束缚。耍流氓是追求,勾三搭四?这是为了真爱啊!”

“追爱诚然可贵,真爱却需克制。以家教之名独处,张先生却深谙解放天性,眼中只分男女,不分师生,让我再次理解了平等的含义。”

她的笔是锋利的锥,通篇没有软和,唯一的例外是开篇向民众致歉,其余全是对张先生及柳兰的讽刺与嘲弄。

难道平等就是无视师生关系随意乱、伦?难道民主就是不顾契约精神?

也许是深觉戾气太重,林姝戈话锋一转,开始详诉女性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贡献。

还将本国与国外女性的地位境遇大致点出。国外相对自由,许多女性拥有工作和财产,但即使是这样,离婚时也会有数量多寡的赡养费。

而国内环境更封闭,能参与工作的女性少之又少,要承担的却更多。残酷的真实是,如张先生所想,这时候的许多女性,离开了家庭和男性根本没有生存能力。

“现时如此,古时更甚;国外如此,国内更甚,富家如此,平民更甚!”

她从各个角度阐述婚姻关系解除时给予女性赡养费的重要性以及合理性,提出张先生为了逃避支付给出休书的行为是伪君子,假绅士。

她言明离婚可以,自己不会纠缠,可是成婚几年她的付出不应被无视,她要求张先生要有合理的赔偿。

“柳小姐自诩独立女性,应该很理解并且支持女性维护自己合理权利?”

林姝戈满含讽刺的以反问结了尾。

不出意外的,她的这篇说明在本就不平静的湖泊里再次投下了炸弹。

人们终于意识到自己被张先生和柳兰带偏了。

是林姝戈作为封建婚姻的代表妨碍了两人的相爱?回看林姝戈的声明,她没有过多回应自己是‘真爱阻碍’这个问题,只是平淡的一句‘离婚可以’。

这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们谈不拢的,是钱。

在张先生的所说里面,这是林姝戈无情,是拖着不离婚妨碍真爱的借口。可是在林姝戈这里,这是她的合理权利。

关键是许多看了文章的人,不得不承认林姝戈说的还挺有道理。

而张先生应自始至终就是不想给钱,所以一开始给休书,接着又登报。

他这样颠来倒去的折腾,确实如林姝戈所说,哪个‘主义’对他有利他就用哪个。

那他在报上把自己标榜为民主主义者,偷换概念的施压,这就很无耻了。

人家和你讲感情,你就说道理,人家说道理,你就讲感情——合着全世界的好处都给你占了才算?

一时间风头转向,张先生从人人同情变为了人人喊打。

这也是典型的落差效应,当然更让民众愤怒的是,他愚弄大众,曾使得不少民主者为他发声——这就是,要占全世界的好处,还要把全世界的人当傻瓜糊弄。

心怎么这么大呢?

在这三次的发酵中,张先生实实在在出了名,“实用主义者”现在都成为了无耻的代名词。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林姝戈讽刺得太大快人心了,很多人看了报后私下里一回味。发现她比很多所谓的批评家还要犀利,她是用逻辑一层层递进,论证‘为什么张先生是无耻的’这个话题,而不是无脑的谩骂。

用一句不好听的来赞叹,这是:

文人一张嘴,胜过天下鬼。

林姝戈当然也出了名,坊间褒贬都有。

“林小姐强势锋锐是有,但张先生说她粗俗无知,我看不见得。”

赞她的是有勇气不屈,对抗不公。

“确实无情,我是张先生也不愿意和这等毫无人情味儿的女人共度一生。”

斥责她的是冷漠拜金。

林姝戈得知了人们对她的评价,不为所动。

但报纸却不会放过这么一个热门的题材,他们不断来采访林姝戈,林姝戈避而不见,那些记者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采访了她的邻居们。

本以为没什么值得挖掘,结果料却不少。

于是报纸上的后续很快来了。

第一个大新闻是:林姝戈是最近很火的林先生——她的童书翻译地道,不失原味,很受欢迎。

第二个新闻是:林姝戈出身农家,原是文盲,为了张先生偷学外文。

一个新闻比一个新闻劲爆。

第一个新闻暂且按下,看第二个。

农家出身的家庭妇女,大字不识,要自学外文,还要学得精通,精通到足以支撑第一个新闻的程度。那需要什么呢?

天赋自不必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哪一个缺得了?而她竟是为了张先生所学!

休书回应以及报刊声明,林姝戈两次都是冰冷而尖利,瞧不出一点对张先生有情义的样子。

这也是在报刊声明后,有些感性的民众对她没什么好印象的原因。

他们想,张先生确实无耻,但他至少说对了一点,林姝戈是个没有心的人,自始至终为着钱财打转。因此也怪不得张先生会出轨。

可是现在,他们发觉自己又错了。

报纸上写了许多邻居的原话,都是林姝戈平日的辛苦与付出,以及张先生的无情无义。

这些人都是有名有姓的本土居民,说得头头是道,不由人不信。

何况……

如果林姝戈不是深爱张先生,那又是什么支撑她日以继夜的努力?

有些人的情是说出来的,有些人的情是做出来的——这些人想到。

林姝戈不是凉薄无心,只是她的爱沉默无声。

他们透过新闻,仿佛看到一个女子在被深爱的丈夫出轨后伤心欲绝的样子。

同时他们对林姝戈的犀利与毒辣也有了另外一番解读。

爱之深,恨之切。

林姝戈再次出了名,人们对她的观感大好,认为她是真正懂爱的人,她在丈夫出轨后不纠缠是保有自尊,当然,她还不缺理智。

“真爱需要克制”也被许多人奉为真理。这影响是后续的——当时稍为混乱的男女风气一清,许多伪君子假借爱之名猎艳难度上升,年轻的女性们也不再轻易受蛊惑随意私奔。

当然与此同时,张先生也被拉出来再度处刑。

他在洋行的工作彻底没了,而且名声坏得彻底,稍有文化的圈子都不愿意接受他。

他只能在最底层那种卖苦力的地方找到工作——那里的人不关心新闻,只在乎生存。

柳兰的境遇也很糟糕,她本该是独立勇敢女性的代表,但是与她牵扯的另一半名声跌倒谷底,她也就成为了眼光烂的代表。

张先生如果一无是处,那么为了这种人而逃离家庭、插足别人婚姻的柳兰,更是是大众眼里彻头彻尾的傻瓜。

当她终身与张先生蜗居在租的小屋,过着锱铢必较的生活时,无人得知,她是不是也曾觉得自己是个傻子。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