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都市言情>大晋> 第58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章(1 / 1)

但他妈的现在就真的发生了。都是因为那些大晋人。愤怒的一群人,矛头直指周复礼他们。他们也没说错,将大齐的百姓和权贵弄得直接对立起来,冲突一触即发,天翻地覆在即,周复礼他们什么身份也不可能保得住他们。什么大晋的太后王爷,又不是他们大齐的,再说将他们大齐搞成这样,休想善罢甘休。只是一群人正准备拿罪魁祸首的周复礼他们出气的时候,又有人冲了进来,各位老爷,不好了不好了。一群人:又怎么了?脑门好疼,突然间怎么就这样了?前方传来紧急消息,赵玄武带领大军直逼我大齐边境,还让人传话,如果我们不放他们的太后王爷小圣人回去,他们就直接打进来了。嘶!一个弱小的大晋居然敢举兵来犯,简直就是笑话。但没有人接口。要是以前,大晋来犯的确还不会被他们放在心上,那是自取其辱。但现在不同,大齐的百姓被鼓动得蠢蠢欲动,随时都可能暴起和他们作对。他们是贵族,有私卫,但能抵得过百姓人数多?所以他们得靠大齐的军队保护他们,如果有百姓□□,也得靠军队镇压。但要是将军队派去对付大晋的军队,谁又来在这个混乱的时刻保护他们?该死的大晋人,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来添乱这是嫌弃他们大齐还不够乱吗?大晋的人动不得,如果我们现在动了周复礼他们,赵玄武说不定真能带着军队打进了,到时候内外交困,大齐危矣。是不是也太巧了,我们刚想动他们,结果大晋的军队就到了,还刚好在我们自顾不暇的时候。无论如何,他们将我们大齐搞成现在这样,我们一时动不了他们,但也不能轻易放他们离开。想法是美好的,只是要不了几天,他们就自顾不暇了,哪里还管得上周复礼他们。现在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各地官府去销毁那些纸张。而这也是矛盾激化的开始。此时,周复礼,赵玄樱,司马鹿鸣,司马煜还在悠闲的喝茶。司马煜嘴巴啧啧有声,他们被搞了还不能拿我们怎么样,是不是特别气。周复礼喝了一口茶,心道,要不是计划周密,你看这些大齐人会不会立即报复回来。这时候赵玄樱说了一句,该收拾的收拾好,最多也就这两天,会有人来接应我们。周复礼看向赵玄樱,就算大齐人放松了对我们的戒备,我们要如何出去?这里可是深宫,什么人能到深宫来接应他们?赵玄樱低着眉,闯出去。嘶!赵玄樱继续道,最多不出三日,京都会有一场绝无仅有的大动乱,那时候我们就算从他们面前经过,他们也没那闲心来管我们。周复礼:那得是多大的动乱。赵玄樱心道,这些肮脏的下作手段,就不要脏了他们小圣人的手了,她来安排就是。如果没有一场惊世之乱,又怎么可能让他们从这重重深宫中离开。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7-09 19:16:17~2020-07-10 18:39:5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暹罗喵miao 1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第50章 诸圣劝君书大齐乱了, 从京都就可见一斑。每次都有衙役在大街上抓那些私下讨论均地制的百姓。百姓敢怒不敢言, 但等这些衙役一走,又兴奋的讨论起来。京都尚且如此,跟别说地方上了,这里可是权贵们眼皮子底下。听说各地已经暴起不少冲突,百姓一拥而上,将衙役都给群殴了,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平时,那是牢底都得坐穿的。但奇怪的是,各地冲突不断, 衙门却没有了以前强硬的态度。这其实是可以想象的,衙门也怕啊, 要是闹出了民变, 首先朝廷会治他们一个失职是跑不的。再者就是,均地制将百姓绑在了一起,一反抗就是一群一群的,就凭地方上那些衙役,没有大齐军队助力,他们还真心虚。现在哪怕是衙门,虽然得了上面压制百姓讨论均地制的命令, 但也是小心翼翼的,或许都知道现在的情况不对,所以都收敛了不少。但即便如此,冲突在压制中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甚至有些民风比较彪悍的地方,百姓都成群结队的跑到衙门门口骂了。你们这群狗娘养的,你们大部分也是附近镇上人吧,有多少人还是我们看着长大的,现在你们进了这衙门当了差,就忘记了爹娘忘了亲属,忘了你们的祖宗是过的什么苦日子了是吧。陛下的均地制是什么,你们难道不清楚,非要做那些权贵的爪牙,平白让我们唾骂。你们现在这是在反陛下吗?你们作为陛下的官居然如此倒行逆施其实底层的衙役也有苦说不出,他们这么卖命也不见得就得了什么好处。但吃着衙门一口饭,上面的命令他们就得给办好了,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差事,现在就不同了,走到哪里都被人指指点点,时刻被人戳脊梁骨的日子可不好过,还得时刻提心吊胆的,因为他看这些百姓,说不得一想不开就给他脑袋上来一下。大齐之乱是一下子全部乱了套那种。乱得突然,乱得让人防不胜防。当然官府积威已久,百姓已经习惯了顺从,一时之间要让他们做出点什么事情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一个能让他们信服,能让他们信任,能带领他们反抗的人站出来。而敢怒不敢言的现状,却在三天后被打破了。因为有人真的站了出来,而且这人还有足够的份量让大齐的百姓信服。京都,清晨。当太阳的光线刚好照射进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齐刷刷的脚步声传到每一个角落。大齐的百姓不由得一愣,纷纷停下了手上的事情,向脚步声的方向看去,连还没有出门的大齐百姓,也打开了窗子,投去了目光。这一看,将所有人都震惊得无以复加。只见街道上,出现了一排排穿着青色儒衣的读书人。大齐的读书人,好多。每个人手上都捧着一本书,原本柔柔弱弱的读书人,现如今却给人一种气势如虹的感觉。百姓看着一大群一大群表情严肃的读书人,又看了看他们手上捧在胸前的书。突然有人颤抖地高声吼道,诸圣劝君书,齐齐民谏君王,是齐民谏君王,这些读书人要遵循祖制,避开朝廷,面谏君王。哗。整个京都彻底哗然了。世有冤屈,道有不公,朝廷无所作为,诸圣可持圣人书,带领齐民谏君王,这是大齐开国皇帝留下来的祖制。大魏有千琴齐鸣,震惊于世,大辽有牛羊遍地,剽悍天下,大晋有密谍满布,阴损至极。唯有大齐平庸,但他们就没有值得称道的吗?不,他们有,他们有举世震惊的,任何王朝也没有的齐民谏君王之特权。以匹夫之力,撼动江山社稷。天啊,诸圣持书,面谏君王,真的是齐民谏君王!当真是活久见。除非有天大的不公,除非朝廷真的无所作为,否则持书之人必死。想想也是,这是在否定朝廷,挑衅朝廷,要不是真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有谁敢如此。这是在用无数人的性命死谏。走在街道上的这些读书人很可能有去无回,这么多的读书人,他们的鲜血恐怕连京都的土地都能染红。勇敢,无畏,不惧生死。虽然百姓们都还不知道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要持圣人书谏君王,但看到这些面无表情视死如归的读书人,内心居然升起一股佩服来。何人敢言他们大齐的读书人没有文人的风骨?这时,走在街道上的读书人,在队伍最前面一个颤巍巍的老人的带领下,大声念道。一谏君王,权贵当道,视百姓性命等同草芥二谏君王,新政惠民,均地制度当立三谏君王,那老人虽老,走路都颤巍巍的,但声音铿锵有力,如同有一种魔力一样。嘶。天啊,那人是谁?我没有看错吧。是文昌公啊,是我们大齐的文昌公带着读书人,来向陛下揭露这些官员的不作为。百姓这才发现带队的是谁,然后再一仔细一看,走在队伍前面的全都是上了年纪的读书人,每一个都是大齐为数不多的大学宗,都能喊得出名字来,平时都是一方德高望重的宿老。后面的中年,青年,少年读书人,代表了大齐不同年龄段的文人。这些人聚在一起,恐怕都能代表大半个大齐文教了。然后在一听这些读书人喊的内容,这么多人一起喊,那声音想不听清楚都难。这一听,街道上的所有百姓都懵了。文昌公文昌公这是带着这些人拼了性命在为我们死谏,他这是在让朝廷实施均地制度除了读书人的声音,所有人都安静了。他们碌碌无为,他们恐惧朝廷不敢开口说话。但现在,有人为他们开口了。那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本可以什么都不做,享受大齐子民的尊敬和崇拜,但现在,他走出来了,为了他们走出来了。而这一走出来,很可能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还有这些读书人,他们他们正在为他们这些百姓死谏。不知道为何,看着那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看着这些视死如归的读书人,百姓眼睛中居然就这么湿润了,心中的恐惧居然就那么被驱散了。他们才是最需要均地制的人啊,但他们不敢说出来,他们懦弱,但现在大齐的读书人在为他们开口了。他们得做点什么,不然他们会愧疚得寝食难安。不知道从谁开始,就那么默默地跟在了这一大群读书人后面。人群在向皇宫的方向而去,人也越聚越多。等走到皇宫大门的时候,早已经得到消息的禁卫,早已经站在城门上,脸色十分的难看,举着手上的弓箭,严正以待。他们是禁卫,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这里,未得允许,什么人也不能入内。而诸圣持书劝君王,肯定是要进宫的。注定此时,他们是对立的存在。锋利的弓箭,让人心中一紧,这么多人,哪怕手一松,都不用瞄准,都能射死一两个。甚至有人的脑子中都出现了,皇宫大门前尸骨如山的画面了。停下。禁卫出声呵斥。但刷刷刷,读书人的脚步声却丝毫没有停顿。甚至眼睛就那么盯着那些禁卫,他们来到这里,就没有想过能活着回去。倒是跟来的百姓停了下来,诸圣劝君书,齐民谏君王,根据祖制,只有这些手持圣人书的读书人才能进宫面谏君王,其他人只能止步于此,不然那不是进谏,是谋反。弓被拉成了满圆。一触即发。禁卫心中也有些哆嗦,这些可都是他们大齐不可多得的读书人,平时受人尊敬,享誉一方。特别是最前面那人,那可是文昌公。哪怕是他们手一个不稳,稍微伤了一点这位老人,恐怕他们祖宗十八代的坟墓都得被刨出来,尸骨挂在城墙上,任人鞭笞唾弃。但他们得到的命令是,无论如何也要阻止这些读书人进入皇宫。这些读书人想干什么,他们上头的人清楚得很,齐民谏君王,一但真的面谏君王了,就必须有个结果。要么文昌公这些人以藐视朝廷的罪名全部被赐死,要么就得认真审视朝廷的不作为。无论哪一个结果,都是权贵们不愿意看到的,文昌公他们要是被赐死了,他们这些大齐官员怕是要臭名远扬,遗臭万年了,还会被所有的读书人,所有的百姓记恨。但让他们认真审视均地制?这也不可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见不到君王,完不成齐民谏君王这一过程。他们坚持不开宫门,虽然他们肯定也会被骂,但最多也是被骂一时而已,这样能减少很多麻烦。只要他们坚持,这些读书人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如果这些读书人或者百姓强行叩宫门,那就不是劝谏了,而是有□□嫌疑,死有余辜。后面的百姓也发现了情况,这些禁卫怎么回事?他们难道敢不遵循祖制,不放手持圣人书进谏的文人进去?哗。他们真的敢。怎么看他们都是这个意思。顿时闹开了花,你们这些背宗忘祖的东西,你们居然敢不遵循祖制?你们祖宗的脸都被你们丢尽了。骂声不断。但宫门始终没有打开。比起被骂,真让这祖制进行下去,那才是后患无穷。宫门口的动静,连周复礼他们都知道了,因为看守他们的禁卫都有些骚乱。周复礼他们一听,就知道了个大概。这是完全不要脸皮了,祖宗宗法都不顾了。这些大齐权贵倒是会审时度势,比起一时被辱骂,总比后患无穷的好。赵玄樱说了一句,他们阻止不了。周复礼一愣。赵玄樱继续道,也太小看韩寓在大齐待的这几十年能做的事情了。宫门前。韩寓颤巍巍的上去,抬头看向城墙上的禁卫,开宫门。可惜此时没有人敢回答,其中关系牵扯实在是太大,谁也不敢担这个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