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7 章(2 / 2)

“明天就过年了,今天你就别出去了,外边这么冷。”周慧茹已经能下床走动了,只是还干不了重活,她坐在板凳上,一边盯着煤炉子上的烧水壶,一边着纳鞋底子,准备给刘美云姐弟俩做棉布鞋。

棉花和布,都是这段时间刘美云给家里添置的。

原本就狭窄的屋子,变得越发紧凑,刘美云就像蚂蚁搬家似的,出去一趟,家里空间就小一块儿。

“嗯,不出去。”刘美云坐在桌边,教刘博文写字。

手里的画,已经卖出去三幅了,除了第一幅运气好,卖了个高价,另外两幅,一幅600,一幅400,光是忽悠着卖画的收入,刘美云就攒了有2200块。年后她再抓点紧,赶在陆长征回来前,把剩下的两幅全部脱手,折子里的钱,应该就够这几年花用了。

虽然穿到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可刘美云并不带算亏待自己,让她跟别人一样,顿顿吃苞米糊糊,个把月才见一次荤腥,她肯定受不了。

“妈,听隔壁婶子说,明早供销社有鱼,我早起去排队,明天大年三十,咱家做个红烧鱼。” 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这几天,才不会有人天天盯着别人家饭桌看。

除了红烧鱼,刘美云还想再去哪儿搞只老母鸡回来炖汤,可她都去供销社转悠过好几回,别说老母鸡了,连鸡毛都没见到一根,不过好歹也买到一篮子鸡蛋回来,盯着刘博文和周慧茹两人,一天一个,这才小半月,母子俩的气色就好了不少。

就是刘永年固执得很,不管刘美云怎么威逼利诱,就是不肯吃鸡蛋。

刘美云知道他是舍不得,劝不动,也就放弃了。

只平时煮饭的时候,注意着点,给老俩口想发设法的补身子。

“天这么冷,你一个姑娘家的排啥队,让你爸去,他抗冻。” 周慧茹这段日子精神头好多了,闺女儿子都在跟前,还健健康康的,她十分知足。

这段时间和闺女相处,她越发觉得闺女变化大,性子开朗了很多,主意也不少,成熟又稳重,让人特别放心,就是花钱大手大脚,啥都往家里添置,她现在身上穿的,还是姑娘扯布让人给做的新棉衣咧。

起先她还说两句,后来发现,她没少说,闺女却是左耳朵进,又耳朵出,当面答应得好好的,回头还是一样不少的往家里拎。

日子久了,她也适应了。

想着,好在女婿津贴肯定比一般人能高点。

“对,要买啥,我去排队。” 刘永年正好干完活,从外头进来。

周慧茹给他往脸盆里倒热水,就道:“买鱼,闺女说明天做红烧鱼,你早点儿起来去排队。”

“行” 刘永年用热帕子抹了把脸,又仔细用肥皂洗过手,才把兜里揣了一早上的两个橘子放到刘美云跟前,一脸笑道:“学校老张给我的,你不是最爱吃烤橘子吗,等你妈烧完水,爸就给你烤!”

“谢谢爸”

“爸,我也想吃!” 刘博文抬起小脑袋,看着桌上橘子,又去看他姐,可怜巴巴的。

刘永年给了他一脑蹦儿,“这不是有两个吗?”

刘博文满足的笑了,趴在刘美云怀里,粘人得不行。

刘美云这段时间,过得很安稳,每天睡得好,吃得香,晚上不用熬夜,更不会失眠了,也不用24小时紧张手机铃声,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在习惯以后,就逐渐变成了一种享受。

恍惚有一种,前世闯了半辈子,这一世开始过退休生活的错觉。

不过,陆长征昨天拍了电报过来,说他年初六就能到沪市,然后他们初十就得出发去新驻地。

马上就要换个身份,奔赴一个新的地方,刘美云心里是满满的期待。

作者有话要说:小可爱们,明天本文就要入v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厚脸皮推下我的下一本预收 《全家穿七零》

(女主一家三口搞事业的文),有一丢丢的兴趣的朋友们,欢迎手动收藏,文案暂定如下:

1972年末,红桥村赵家,在早荒年被赵老太用十斤玉米面卖掉的小儿子,突然带着老婆闺女回来认亲了。

听说那一家三口是逃难过来的,被赵老太认回去后,刚进屋喝了口热汤,吊着的一口气松下去,人就倒了。

然后,赵星月一家就穿了过来。

红桥村老赵家,重男轻女的赵老太突然多了个亲孙女,瘦不拉几,不干活,光吃饭,还犟嘴,赵老太是想打想骂想送人,嫌弃得要死,偏偏她小儿子一家疼闺女跟疼眼珠子似的。

后来,小孙女忽悠她卖鸡蛋,卖完鸡蛋卖鸡仔,卖完鸡仔做买卖,还说什么合伙开铺子,二八分账。赵老太出钱又出力,累得跟老黄牛一样,分账的时候一口气差点没上来。

”奶,二八分账,你二我八”

“凭啥!”

“赚钱的主意是我出的,铺子是我的,货源是我的,你投资那点钱,就够分这么点的“

赵老太:“我是你奶!”

赵星月:“奶,亲兄弟还明算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