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章(1 / 1)

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视而不见,他们现在就是聋子,这等作为会被百姓如何辱骂现在都不重要了。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不能让这些读书人进去。韩寓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从长袖里面拿出一卷书卷,举过头顶,开宫门。什么?眼尖的朝那青色的书卷看去。然后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丹丹书铁卷,先皇亲赐的丹书铁卷。哗。真的是先皇赐予文昌公的丹书铁卷,可当皇旨的丹书铁卷。当初先皇感念文昌公为大齐的贡献,亲自赐予了这卷丹书铁卷,除了不能废帝不能有损大齐利益以外,他可以凭借此卷做任何一件事情。城墙上的禁卫也愣住了。怎么办?他们要是不开宫门,就是众目睽睽下违抗皇命造反,会被诛连十族。这丹书铁卷不是万能的,甚至可以找借口拒绝提出来的任何事情,但现在可是纵目睽睽啊,文昌公的要求还只是遵守祖制。他们有什么理由阻止?韩寓抬起了头,声音铿锵有力,现在老夫怀疑你们软禁了陛下,如果你们现在不开宫门,老夫这就去写讨伐激文,带着丹书铁卷召集各路军队,清君侧。哗。禁卫都懵了。他们听到了什么?清君侧!!!文昌公是不是疯了。关键是,文昌公写讨伐激文,用丹书铁卷,真能带来大齐军队来清君侧啊。外面的百姓也有些激动,要不是你们软禁了陛下,怎么不愿意让文昌公见陛下。连祖制他们都不遵守了,我看他们就是反了。事情完全朝着另外的方向发展了。谁也控制不了的方向。韩寓就那么看着,太后将接应的任务交给他,他就有十足的把握能将太后他们带出宫。这宫门是难不住他的,除非这些大齐的官员真的反了。连当初国舅在世的时候,那么大权势都不敢做这逆天之举,更别说现在各自为政的这些官员了,谁反谁死,绝对会被群起而攻之。果然,在韩寓再次喊了一声开宫门之后,门咯吱咯吱的被打开了。没有人敢落实软禁陛下造反的罪名,均地制他们还能想其他办法,而造反他们是真的连命都没有了。一群读书人就那么捧着手上的圣人书,在百姓的目送下走了进去。这一去是生是死谁也不知。外面的百姓湿润着眼睛,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我大齐百姓不敢忘怀诸位功德。各位的事迹,吾等就算死也会传遍大齐传遍天下。敢为天下先,敢为百姓先,这个老人,这些读书人值得他们所有人尊敬,值得被天下人歌功颂德。他们以前不太明白什么是大德之人,但现在他们懂了。明明是与这些读书人不相干的事情,但为了他们这些贫苦百姓,他们却能慷慨赴死,悲哉!壮哉!今日的这一幕,注定是他们一生也无法忘怀的,以前连他们自己都看不起的大齐读书人,在这一刻成就了他们心中绝无仅有的伟岸的样子。韩寓他们一进宫门,就被禁卫围了起来。进来的一群读书人虽然多,但怎么也不可能多过禁卫。韩寓眼皮子都没有眨一下,这是正常步骤。毕竟一群读书人冒然进宫,为防止意外,禁卫必须时刻守在旁边。韩寓带的读书人的确多,一点半点禁卫肯定不够用。所以宫内各殿的禁卫都临时派来了,比如守卫周复礼他们宫殿的禁卫都被调去了。皇宫已经乱了,哪有那么多精力还来管周复礼他们。当初开国皇帝留下来这么一条祖制,肯定就考虑过有人会借这个制度进宫行刺之类,所以相关的保护措施也特别的完善。至少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真有人作乱,也是分分钟被解决的命。在层层禁卫的护送下,一群人开始向宫内走去。周复礼他们都能听到声音了。周复礼他们开始名目张胆地换衣服,因为根本没有禁卫看守了,现在这个时候了,也的确没有人的注意力还会留在他们身,大齐的权贵现在估计已经焦头烂额得自顾不暇了吧,还是想想怎么应付韩寓吧。周复礼他们换的都是大齐读书人的儒服。他们的计划是鱼目混珠,就这么混在这群读书人之中,然后在大齐人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的出宫。现在皇宫乱成一团,又没有人注意他们,正是他们鱼目混珠的最佳时机。而小皇帝箫争,吓得躲在被子里面瑟瑟发抖。外面什么声音啊?是不是他们终于忍不住要造反了啊。他就知道,他这皇帝当不长久。听听,这都逼近他这里了,听这脚步声来的人还不少。这里可是皇宫,什么时候能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了,肯定是来抓他这个没权没势的傀儡皇帝的。死了死了,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被逼下位的皇帝有什么好下场的。被子一捂,万事不知。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7-10 18:39:56~2020-07-11 18:47: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侑侑侑 30瓶;言姑凉 1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第51章 箫争小可怜箫争在被子里面藏了一会儿, 又觉得有些不靠谱, 因为他觉得别人估计会将手上的枪直接戳进被子里面。到时候他连杀他的人都看不清。箫争又翘着个小屁股从床上爬了起来,从床下面拽出来一个小包裹,绑在身上就往外面跑。哼,不要以往他没有准备,他早就料到有这一天了,他早就收拾好行李准备随时跑路。这大齐他不要了。只是一推开门,整个人都停下来了。因为外面密密麻麻的站满了人。这也来得太快了吧?完了完了,他的小命完了,死定了。这时, 韩寓苍老的声音响起,陛下, 朝廷不公, 权贵专横,视百姓如同草芥浮萍,吾等大齐文人遵循祖制,上表君王,为天下百姓求一福旨后面的读书人也跟着念。声势颇大,气势如虹。箫真的小身板都差点没有站稳。但马上一愣,上表君王?等等, 来的都是文弱的读书人,带头的还是文昌公,怎么看也不像是来造反的。而且每人手上都捧一本书箫争眼睛一眨一眨的,齐齐民谏君王再仔细一听, 妈呀,这是来状告权贵专横,来让他实施均地制的啊!貌似好像是他一伙的啊。他这皇帝,其实就占了一个皇帝的名,势力很小的,支持他的人有一些,但不能和其他人相提并论。但现在要是文昌公站在他这一边,就等于大齐的一大半读书人会站在他这一边,就等于他站在了大义的一边,再加上百姓的支持箫争眨了眨眼,特么的天天大的好事啊。箫争原本惊恐的脸色瞬间就变化了,他这些年的皇帝也不是白当的,小脑袋一抬,鼻孔朝天。还有些羞涩地将身上的包裹往身后一藏。跑什么跑,多大点事。不就是齐民谏君王,这是将世间不平事上表到他面前,让他主持公道嘞。箫争还让人端来了小板凳,他坐着慢慢听。小眼睛还一眨一眨的,来来来,将要诉的苦大声说出来,越大声越好。韩寓也不急,还真的带领着一群读书人一句一句的开始上谏。来之前,谏文就写好了,好长几大张纸。韩寓念一句,后面的读书人就跟着念一句。因为人多,颇有一番口出章,惊动风雨鬼神的气势。整个皇宫,似乎都在韩寓带领的读书人的声音中在颤抖。这是读书人的声音,这是百姓的声音,在撼动这冰冷无情的制度。这种事情,也只有可能出现在大齐,皆是因为开国皇帝留下的这一天下绝无仅有的制度,堪称这个时代的奇迹。整个皇宫的混乱可想而知,哪怕他们知道有这样的制度,但当真出现的时候,那种震撼感还是无法想象。这是当着统治者的面的发泄和怒吼。这是面对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挑衅。要是以往,就算有这样的制度,这些挑衅的读书人估计也是活不成的。但现在情况十分的特殊,因为明面上,他们挑衅的最高统治者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挑衅者和被挑衅的人是一伙的,这估计连大齐的开国皇帝都没想到过的情况。按理皇帝也是权贵,还是权贵中最大的那一个,所以一般情况来说,利益都是和权贵捆绑在一起的。可惜周复礼生生弄出来一个均地制度,将箫争和百姓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他和权贵对立了起来。所以,现场就稍微有那么些古怪了。韩寓带着的读书人呵得越大声,小皇帝越开心,嘴巴都笑得变成了月牙。现场也比较混乱,看热闹的,维持秩序的,在各宫执勤的,以及公公和宫娥,奔走得到处都是。这毕竟是突发事件,没有事前演练。有不知道情况的人,有拿着包裹逃命的人,也有知道点情况的,跑来围观。总之,惊恐者有之,淡定围观的人也有。用一个字来形容,乱。韩寓的上谏文写得特别长,估计得念老长一段时间。时间一久吧,人就有三急,人群中的读书人也有三三两两离场去方便的,然后又匆匆忙忙的回来继续。周复礼,司马煜,司马鹿鸣,还有赵玄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穿着学生服,大摇大摆地走在皇宫。看着携着包裹,卷带银两逃跑的宫女,她们应该是以为有人攻打进来了吧?这种没有事先通知的突发情况,肯定会有误会的。而周复礼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混乱的情况。现在发生了这种大事,也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了,更没有精力关心他们在干什么。周复礼他们就是趁着混乱混进了读书人的队伍。来的读书人太多,禁卫也没有时间一个个盘查,只是将读书人围在中间守起来,尽可能减少意外。周复礼就装成人有三急,去方便后回来的读书人,他们现在就被禁卫围成在读书人中间。几人对视一眼,只要他们和这些读书人抱成一团,就能顺利出去,现在的禁卫为了不激发矛盾,肯定是不会提出挨个挨个验证身份的,他们巴不得这些读书人立马从皇宫滚蛋。等大齐的人有那个空闲去关注周复礼他们的时候,他们估计都不知道走多远了。不过,周复礼他们走进读书人群中的时候,周围的文人还是投来了疑惑的表情,这几人怎么站他们旁边来了?好像也没见过。司马鹿鸣正要开口,想办法糊弄过去。这时旁边就有读书人道,这是我们清风书院的学生,进来的时候走得比较乱,现在才找准位置。说完话还微不可察地向周复礼几人使了个眼色。密谍!果然韩寓不可能不在读书人中安排接应的人。这倒是方便的他们隐藏身份行动。疑惑的几人心道,原来如此,刚才的确乱了点,然后又全身心的投入韩寓的上表谏文中去了。声势浩荡的一群人,反复的齐颂谏文,从上午到了下午。皇宫从最开始的混乱不堪,也慢慢变得有了些秩序。至少知道是他们开国皇帝留下的齐民谏君王的祖制,而不是什么人攻打进来了,心里轻松了不少。最终,在箫争大声回应中,这场轰轰烈烈,震惊京都,震惊大齐,震惊天下的上表君王的突发事件才宣告结束。朕有罪,朕治下的朝廷腐朽不堪,朕愧对百姓,朕带领的权贵不思百姓之苦,贪图享乐,朕一定会认真实施均地制,惠及百姓这次的齐民谏君王十分的成功,因为陛下连罪已昭都弄出来了。只是,小皇帝看上去激动了一点,差点从凳子上面蹦了起来,能不激动吗?文昌公此举,简直就是他口渴了将水送他嘴边。陛下轻易地就承认了朝廷的错误,承认了权贵的腐败,还承若会实施均地制度。倒是让一群读书人有种拳头打在了棉花上的感觉。当然,那群权贵们现在的脸色就没办法看了。从此以后,天下皆知,他们大齐的朝廷有多腐败了,他们大齐的陛下要实施均地制了。但现在他们有什么办法,齐民谏君王,谏的是君王,是要得到君王的承诺,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他们还能冲进皇宫阻止不成?他们可不是手持圣人书的读书人,他们冲进去那就真是造反了。所以,当韩寓带着人踏入皇宫那一刻,他们能做的仅仅就是在皇宫外等着看着。他们现在期望地就是这场闹剧赶紧结束。齐民谏君王,是让君王答应一些事情,但弄出这个制度的开国皇帝何曾想过,君王也有无法掌控朝廷的时候,答应了也实施不下去的。韩寓带着人声势浩大的进了宫,有了结果后,又声势浩大的出了宫。等在宫外的百姓激动得哭了,因为韩寓一出来就大声对百姓道,陛下已经答应责令朝廷实施均地制度。惊天动地的哭声。读书人中,周复礼却叹了一口气,看着这些激动的百姓,眼中流露出一丝悲哀。朝廷要是掌控在箫争手上,箫争的这句承诺的确重如千金,但现在嘛,听个开心也就罢了。韩寓带领的齐民谏君王就一点用都没有吗?不,非常有用,至少让大齐的百姓知道,大齐的陛下是真的愿意实施均地制,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以前的传单上虽然也表明了箫争的态度,但那些纸张毕竟不是来自官方,真的假的谁能说得清楚?百姓一但为了这种事情和官府作对,官府就有借口找闹事的百姓的麻烦,因为那传单虽然传遍了整个大齐,但谁知道上面写的是真是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