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历史军事>吕布有扇穿越门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第四百八十七章:状元夸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八十七章:状元夸街(1 / 1)

在原本历史轨迹中得科举考试,光是考秀才就有三道门槛。很多书生,考到头发花白都考不中一个秀才,被称作老童生。不过,江东这才是第一次科举,考试肯定没那么严格。因为目前来说,报名的人虽然很多,但是真正有学问的还是太少。第一次科举,一切从简。不过随着科举的发展,考试流程肯定会有所改变。当然了,吕布也没准备照搬原本历史轨迹中得科举考试制度。吕布感觉,原本历史轨迹中得科举考试制度,显得太过僵硬,不能更好的选拔人才。半个月后,一百个秀才,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考试的会试。会试共考三天,分三科进行考试。第一天考的是数学,第二天考明经,内容是四书五经。第三天,考的是自然科学。这三科考试,只要有一科取得高分,就能够被取中。当然了,如果只考中数学科或者自然科学科,会分入科研院里面,不会做官。只有考中明经,或者三科都获得高分,才会经过培训之后做官。三天之后,一百个秀才全部考完,试卷全部封存起来。为了杜绝舞弊,学子的考题都是糊名制。然后,卢植、蔡邕、黄月英带领十位考官,进行试卷的批改。第一次科举考试,因为生员问题,分数普遍不高。但是吕布并不准备放低标准,坚持按照事先预定的分数线进行录取。结果最终只录取了十六名考生。这十六名考生,数学五人,明经六人,自然科学三人。而三科总成绩,只录取了两人。这一科,录取人数虽然少,但是却是出现了一个人才,三科成绩满分最终打开试卷,发现考取满分的这个考生,赫然便是鲁肃。当初吕布让鲁肃专心备考,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鲁肃果然来了,并且取得了一个绝佳的成绩。鲁肃是个人才啊,只要加以培养,将来必有大用大喜之下,吕布直接钦点鲁肃为这一科科举考试的头名状元鲁肃也成为科举考试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至于后面的榜眼和探花,直接空缺。因为第二名和鲁肃相差甚远,这一科连第三名都没有,肯定没办法补齐榜眼和探花。第一界科举考试,圆满成功。当然,在流程上,第一界科举考试和正宗的科举考试相差甚远。正宗的科举考试,考中秀才之后,要参加乡试。乡试中举之后,参加会试。会试中得会员之后,到金銮殿上参加殿试,才能决出一二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而江东第一界科举考试,一切从简,直接从秀才进入到会试,在会试中直接就决出了状元。吕布没准备照搬正轨科举考试的流程,因为吕布觉得太过繁琐。不过以后的科举考试,肯定会增加一些流程,不可能这么简单。总之,一切都在试探之中,需要在试探中摸索出最适合的流程出来。第二日,考取状元的鲁肃着红袍,戴红花,骑白马,余下的十五位被录取的会员在鲁肃身后跟随。一行人在侍卫的保护之下,在整个南京城里面夸街无数学子、百姓、商人,将几条街道围堵的水泄不通,纷纷前来观看状元郎的风采鲁肃相貌魁梧,性格豪爽,骑在白马上,越发显得卓尔不群。围观的百姓看了,无不呐喊称赞。好多大姑娘看到出尽风头的鲁肃,不由萌动芳心,寻思着回头就找媒人上门提亲。这一次夸街,足足进行了一个多时辰才结束。而观看的百姓,仍然感觉意犹未足,没有尽兴。没办法,这个时代,百姓得娱乐活动还是太少了。以前大家都穷的时候,每日为生计所迫,哪里有寻乐子得心思但是现在大家温饱问题解决了,手头多少都有几个余钱,心里头就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了。像状元夸官这种事情,极大地满足了百姓得精神需求。他们恨不得这种事情越多越好。夸街之后,状元郎鲁肃还有其他的十五位被录取的会员,全部被送到刺史府中,被吕布一一接见。接见之后,按照各自的成绩,逐一分配了岗位。至于鲁肃,被吕布直接送到荀彧身边,充当荀彧的主簿。主簿,相当于领导的秘书。而主簿实际上的权利,要比现在的领导秘书要大。主簿参与机要大事,总领府事。习凿齿曾为桓温的主簿,当时人说:“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陈琳曾经当过何进的主簿,杨修当过曹操的主簿,吕布做过丁原的主簿,司马懿也当过曹操的主簿。因此,对吕布任命鲁肃为主簿,不以为然。觉得鲁肃年纪尚轻,难以担当如此重任。对这种意见,吕布只是微微一笑。鲁肃有大才,加以培养,将会成长为不逊色荀彧多少的栋梁之才,这些人怎么会知道呢当然了,出现这一情况,也和当前江东的官员提升制度还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制度问题,吕布已经命令荀彧等人,正在起草和完善之中。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切实的条令。其实最完善的官员制度,当属三省六部制。汉朝实行三公六卿制度,魏晋演变成三公九卿。到隋朝改官制为三省六部制,然后一直延续到清朝。隋唐元明清,五个朝代都沿袭三省六部制,可见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可惜吕布现在还没立国,公然改换官制奉先太大。改官制这件事情,只能等以后再说了。第一届科举考试完美落幕,但是影响深远。因为老百姓和那些士子,真真正正地体会到,原来寒门子弟通过读书,一样可以成为人上人,一样可以做官。科举考试,给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上进的阶梯。尤其是状元郎夸官,更是刺激了无数的百姓和士子。科举考试之后,越来越多的百姓,将自己家里适龄得孩子送进学堂。读书改变命运,已经成为江东百姓的一种认知。科举考试,将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