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重燃回首已三生笔趣阁> 第67章 做人不应该这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章 做人不应该这样(1 / 2)

望着身侧那个专注聆听的年轻人,章唯赢忽地一笑,紧接着曾慧娴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发言,

“用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完全是误导的,本质上经济是由中枢六部管理驱动还是企业家驱动?

凯恩斯主义本身认为经济由国家中枢驱动,中枢通过控制投资、消费、汇率、货币、然后使得经济怎么运转,但我认为最重要的经济的驱动是靠企业家精神,&bsp&bsp包括需求。

如果用货币政策创造需求,如果用国家中枢其他手段创造需求,我觉得都是灾难。

如果真正让企业家创造需求,他是创造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货币形式的需求,这个经济就有持续发展,&bsp&bsp这是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所以我不太愿意用需求方、供给方来描述问题,&bsp&bsp更愿意用企业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如果短期搞错了,&bsp&bsp不可能有一个好的长期。与此相关的,我认为刚才几位谈的总量和结构的问题,其实也有误导。所有危机都有结构问题,没有结构问题不会有危机。

……

只有这种情况下,华国的企业家精神才能焕发出来。

国家中枢需求管理经常会抑制企业家精神,误导企业家作出错误决策。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目标,采取了一些不好的手段,如果我们今年不将速度降下来,过两年就会有灾难性速度的下跌。

所以小吴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章唯赢的话让在座的所有人都愣了起来。

此公最爱谈的便是企业家精神,以企业家作为经济发展的导向,这个论调是他一直坚称的,这倒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此公也是坚定的国家主导经济的推崇者,此时忽地一个转弯,让人猝不及防。

同为燕大教授,&bsp&bsp林一夫闻言也是纳闷着,&bsp&bsp上个星期不是才讨论过,&bsp&bsp当时章唯赢可不是这么说的。

章唯赢洒然一笑,&bsp&bsp不理会众人异样的眼神,继续的说着。

你们这群死钻学术的书虫懂个屁!

章唯赢认为,整个报告厅里,只有他才明了吴楚之这篇论文的隐藏的意思。

他在吴楚之的字里行间,闻到了同类的气味。

那就是,都是反经济学的异端。

虽然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章唯赢这么想很有点又当又立的意思,但是他确实是打心里压根儿不相信经济学。

恰巧,吴楚之和斯文森也是如此。

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这个定义说实话就很扯蛋,经济活动哪有什么规律可言?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千差万变。

经济活动肯定有共性,但这共性基本等于无需证明的公理。

每个人对于经济活动的观察都是不一样的,于是经济学理论里也经常出现推翻、再推翻,扭转、再扭转的案例。

甚至同一理论下,都可以根据各人对所观察到的经济活动的理解不同,又诞生个分支。

比如科斯创立的现代产权理论,就随着产权理论的研究者的不同理解,被划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学派。

三个学派犹如五岳剑派一般“同气连枝”,&bsp&bsp每隔一段时间,&bsp&bsp便会论剑一次,很是和谐。

这也让这几人看清了经济学应用的实质。

那就是,经济学只是事后的强行解释而已。

经济学家预测对了房价了吗?

几乎没有。

经济学家预测对了金融危机了吗?

几乎没有。

经济学家的话你相信吗?

几乎不相信。

为什么说是几乎?

因为有概率存在的因素,死猫烂耗子的事情总会有发生。

科技革命跟经济学家有关系吗?

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互联网的兴起跟经济学家有关系吗?

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说推动这个世界进步的是一群企业家和科技创新者,他们当中有哪几个受益于经济学家?

完全没有。

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听过经济学家的话,那就是北极熊。

于是北极熊成了大毛。

章唯赢没有特意去看吴楚之,他准备用自己的理论来获得吴楚之的好感。

因为,只有他明白,吴楚之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片学以致用的先导性文章。

这篇文章的核心点,根本不是研究经济的驱动方式,而是在探究一个问题。

创造需求,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优秀公司与伟大公司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答曰前者满足需求,而后者是创造需求!

这个结论也得到了无数人的肯定。

苹果、谷歌等巨头也纷纷被人奉为以“创造需求”为主导的典范。

于是,“创造需求”这件事,成为无数行业从业者口口相传的神话。

但当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创造需求”无论在理论或者实践中,逻辑上都是有问题的,起码是不严谨的。

需求只能是被激发或唤醒,因为它总是原本就根植在你心底的某一处。

而任何产品的研发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或潜在需求)。

既然“需求被满足”这句话的对象说的是人,当以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产品,而不是基于既有品类的角度去思考产品,所谓的创造需求的理论,只不过是在现有需求的基础上拔高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也许这样说会很难懂,什么意思呢?

下面我们来说人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创造需求”的经典产品案例。

小日子还不错的索泥公司,发明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产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产品研发上“创造需求”的代名词。

而随身听(walka)的发明过程是这样的

一天,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井深抱着一台索泥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立体声盒式录音机,头戴一副标准规格的耳机,来到盛田昭夫房间。

进门后,便一直抱怨这台机器如何笨重。他对盛田昭夫说“我想欣赏音乐,又怕妨碍别人,但也不能为此整天坐在这台录音机前,所以就带上它边走边听。不过这家伙太重了,实在受不了。”

井深的烦恼,点亮了盛田昭夫酝酿已久的构想,于是开始着手研究超小型录音机,并最终发明了walka。

我们回顾下这个场景,需求是创造出来的吗?

不是,它是根植在公司市场部经理井深心中的,也是在盛田昭夫的心中早有个模糊的雏形的。

而且,walka满足的需求,不过是由录音机满足音乐需求加上了便携的需求,从而满足了人们可以外出、随时随身听音乐的需求。

“不明觉厉”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不明”,而不是因为“厉”。

而吴楚之的论文,根本上是在说,需求一直在那,而供给满足需求。

什么意思呢?

看着身边那个年轻人的脸庞,章唯赢会心的笑了。

这篇论文其实应该是这个吴楚之的心路过程,是准备学以致用的,用理论在解决着实践。

换句话说,这个年轻人是应该想要成为一个企业家,做一些事,而这篇文章是一篇他自己的理论指导性文章。

章唯赢准备交好这个年轻人。

他自己‘善待企业家’的主张,是符合吴楚之未来利益的。

在章唯赢眼里看来,教授是一份工作,而他是一个人。

人总要恰饭,在燕大做教授、副院长又能有几个钱?

这点儿收入可不够他跟着蛮子等人出去鬼混。

他想过出去演讲,办讲座恰烂钱,但是又担心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认认真真地教学生’的口碑坏掉。

他深知,人设建立困难,垮塌却很容易。

羽毛还是得好好爱惜,这个人设在关键时候是能变现的。

于是,他将目光放在了华国的企业家身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