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都市言情>靠读书成神> 第186章庄生晓梦迷蝴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6章庄生晓梦迷蝴蝶(1 / 2)

无论是记忆宫殿还是联觉,这些带给章杉的震撼都是无比巨大的!

但很快章杉就陷入了疑惑,为什么他的记忆宫殿如此奇怪?

对于多数人来说记忆宫殿应该是在清醒条件下主观构筑的,章杉的记忆宫殿虽然也是主观构成的,但是此时的他远远说不上清醒,甚至整个人都是在睡梦中~

是他的记忆宫殿只能通过梦境进入?

还是说他所谓的记忆宫殿是一个梦???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某些阶段的睡眠时产生的想像中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

章杉宁愿相信记忆宫殿是由梦境进入,也不愿意相信记忆宫殿是梦。

因为梦太复杂,而且玄妙了!

哪怕是今天,人们也尚未真正理解梦的内容、机制和作用。

也正因为梦的神妙,自从史前时期开始,梦就是哲学和宗教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也产生了许多有关的科学猜想。

章杉记得在西方还有一门研究梦的科学学科称作梦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在1900年代早期的许多著作中阐述了梦的理论和解释。

他将梦解释为人们深处的欲望和焦虑的表现,通常会和被压抑的童年记忆或者欲望有关。

在《梦的解析》(1899)中,弗洛伊德发展了一套解释梦的心理技术,设计了许多规则来解释梦中出现的符号和主题。

但对梦研究的不止是弗洛伊德一个人,也不止是他的一种理论。

诸如,很多人也相信作梦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

做梦主要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期间,那是发生在睡眠后期的一种浅睡状态,其特色为快速的眼球水平运动、桥脑的刺激、呼吸与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暂时性的肢体麻痹。

梦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睡眠阶段中,不过这时的梦并不真切也难以记忆。

梦的长度长短不一,可能只有几秒钟,也可能长达20-30分钟。

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做梦的人当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时候,很容易就醒过来!

意识到这点,章杉很快就清晰了~

如果这里是一个梦的话,他应该早就醒过来了~

还是说虽然已经意识到这是梦了,但是他在有意识地控梦。

控梦需要做梦者自己知道身在梦中,才可能达至改变。

知觉(醒觉),想控制梦境的人必须先要知道自己身处梦中,并相信梦境是能够随心改变,从而激发大脑思考部分活跃。

当思考部分活跃起来后,便能够按自己思想去改变梦境的内容,然而作梦者意志必须坚定,否则大脑传出的冲击波较原先未被处理的冲击波弱,梦境内容将不会被改变。

章杉自忖意志倒是足够坚定,但是控梦不大可能吧!

多数人也认为控梦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当人进入梦境后,自我意识便会失去,自己将不能判断出是否在梦中~

那不是梦的话,就是事实了,回想起记忆宫殿,章杉莫名其妙地想起德语中的一个词——Raum。

这个词是空间的意思~

记忆宫殿以酒吧的形式具现,无疑表明其具有很明显的空间性。

空间,是物体和事件具有相对位置和方向的无限的三维范围。

但章杉觉得记忆宫殿这种空间明显不是物理学上的概念!

似乎也不是数学上的空间,反而有很多哲学意味的样子!

没来由突然想到了老子以及他的思想!

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

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居(或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具某德。

记忆宫殿里的空间更倾向于“描述空间”和“价值空间”。

因为记忆宫殿里的空间无疑同时具有描述性和价值成果。

说起来《老子》,都是先秦时期的古籍了,又名《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

《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性经典,亦是道教尊奉的经典。至唐代,唐太宗命人将《道德经》译为梵语;唐玄宗时,尊此经为《道德真经》。

已经很久远了~

章杉真没想到老子的思想具有如此广泛的普适性~

不过也不难想到,毕竟老子思想的整个体系都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展开。

这个问题情境就是:一个待定的行为主体(可能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在未知或不确定的广大境域中走向它所认定的目标(可能很近很具体,也可能很远很模糊)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走路方式”以保证恒常行进?

也正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老子之道具有普通的类推潜力。

拥有类推潜力,使得老子之道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老子所讨论的道是“大道”、“常道”,是在广阔的领域和绵长的时间里都值得奉行的理想范式,是行动者行进于一切“事件丛林”都值得恒常持守的普遍行为规范。它超越于对具体环境或具体对象物的具体认知之上,因而也就适用于各种可能的情境。这就是老子之道的“恒常普适性”。

或许是读《道德经》多了的缘故,章杉虽然坚定马克思唯物主义!

但如果说在儒道释中硬要选择其一的话,明显倾向于道家。

老子道论具有“普世价值”的蕴涵。

老子所主张的“应该”对各种行为主体适用也就对各国适用,它的“恒常普适性”决定它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不局限于特定的国情环境。

当方法所服务的目标推向久远,方法论意义上的取舍可以接近于价值取向上的选择。一个既“大”又“常”的道,可以将广大领域与绵长时间范围里所有可行的目标纳入一个重新加以灵活考量的框架。这可以为普世价值的探究奠定一个更为明晰可靠的根基。

不只章杉推崇,似乎很多大科学家也很推崇!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推崇老子哲学,他认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了未来人类文明将要达到的状况。”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人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的现状深感忧虑。

美国哲学学者卡普拉著有《物理学之道》一书。他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同现代物理学高能物理现象有着深刻的相似性。他还在《非凡的智能》一书中说:“在许多伟大的传统中,中国道家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表示,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有收藏《道德经》。他回忆到爱因斯坦家作客时,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就包括《道德经》的德文译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