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徽州老汉(2 / 2)

戚家军用的制式军刀就是标准的雁翎刀。雁翎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在明代是制式腰刀,明代各军都在用。

明代中国刀匠参考了倭寇刀的型制,用本土工艺打造了一类腰刀,并配上中式刀装,改为一种单手腰刀。朝廷打造了不少。

洪武年间、正德年间都有记录,短柄叫“倭腰刀”,长柄叫“倭滚刀”(薙刀)。

腰刀在当时是特指单手刀,双手刀有叫单刀的有叫长刀的。

所以,明代在玩倭腰刀的时候戚继光的爷爷都没出生。“戚家刀”这一称呼大概只是后人给“倭刀”的统称。可能因为戚继光名气大,用的刀自然出名。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确实记载了一款长刀,是依据倭寇野太刀仿造的。但那玩意儿不仅仅是戚继光独家引进,其他明代著作中也有记载。

野太刀也叫大太刀,尺寸巨大,但在倭国历史上使用者也较少。原因一是制造不易;二是战国后进入江户时代,那种军阵杀器几乎没用途了。

至于所谓“苗刀”,是由明长刀发展而来,跟戚继光关系不大。

那是抿国的事。当时武人为了把长刀与普通单刀做区别,或许因为刀身形似禾苗,所以起名苗刀。

近代刀法大家马凤图改双手刀为“破锋八式”,传入29军,是为大刀队之刀法起源。(至于有多大用处就不水了……)

他儿子说:“先父…认为…称苗刀…应该就在曹锟设置苗刀营时期。当时很可能是出自对日笨刀的忌讳…如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了名字。然而不能不说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浅人。”

“武人往往不学,晚近以来传统武术术语多有被妄改者,如改‘闪赚腾挪’为‘闪展(或作‘战’)腾挪’之类,例不胜举,‘苗刀’之改当属此类。”

中秧国术馆成立之初,马英图(马凤图兄弟)、郭长生两人将原有的双手刀法改进,参照古谱修定了一个套子,为便于流行于是继续使用“苗刀”名,改称为“二趟苗刀”。

其主要刀势与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大部相同。

也即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应出自程宗猷,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刘云峰”,再往前就是继承的倭刀法。

所以,“苗刀”之名,起自抿国。(未必是定论。祖大寿投降,进贡给皇太极的礼物中就有“苗刀”,只是不清楚形制。)

苗刀的形制和刀法,传自明清时期程宗猷、吴殳,源头都是倭寇,实际就是改动过的倭寇野太刀法。

“戚家刀”则是源自普通倭寇刀,无论是形制还是技法,都和所谓苗刀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都来自倭寇,而已。

石电,号敬岩,曾跟随常熟知县耿橘学剑法和双刀法,继从少林僧洪纪学棍术,后又拜“枪法近祖”刘德长为师。他又和刘云峰同习倭刀。他有个徒弟是吴殳。

程宗猷同样也跟洪纪、刘德长学过武艺。他的倭刀法则来自刘云峰传授,之后写成《单刀法选》。其中记载的单刀图样也是仿制的倭寇野太刀。

倭刀法本来“有势而无名”,还是程宗猷给起了个名字。

(刘德长初为少林僧,又遍游天下,从程真如学得峨眉枪法,技艺大成。后受朝廷召还俗,由军功授职游击将军。他后来依然与少林寺来往密切,并将枪法传于少林。程宗猷因为老师“洪纪与德长较技,而手中兵器为德长拔去,乃心折,百拜请受教。”)(程真如也是徽州人,他早前去了峨嵋山学艺。)

之前提过,程宗猷因为“声震南北,当路者屡物色,而欲爵之,终不应。”

然后到天启年,侯安国上任休宁知县。

侯老爷看了次表演,“程氏子弟十余人,各手持其器至,刀戟犀利,鞭简皆重数十斤。始命之独舞,再对舞,继之群舞,飘花飞雪,回若旋风……”

侯老爷问程宗猷,你一身本事,为何不给朝廷效力?

程宗猷说,我家财万贯,在家里享福不好吗?

有道理!

这年四月,李邦华接替毕自严巡抚天津。

天津巡抚是万历二十五年从保定巡抚中分立,专门事务海上防御,最初并无陆地管辖。当时因为倭寇侵朝,大明一方面要发兵援朝,另一方面“外防海口,内护神京”,所以在天津设巡抚。

两年后一看倭寇也就那样,又罢制天津巡抚。

天启元年又重设天津巡抚,毕自严是第一任。因为这时后金崛起,天津巡抚要“专饬海防”,防备后金从海上攻入,保卫京师安全。直到明亡。

天津巡抚辖河间府全境,顺天府的武清、宝坻二县,永平府的滦州、乐亭二地及附近海岛。天津兵备道各军事单位也归天津巡抚节制。这种初置仅管海上防务,复置才有陆上辖区的现象,在明代巡抚中仅此一例。

新任天津巡抚李邦华是能臣,一边整顿兵备,一边访求贤良。

休宁知县侯安国又劝说程宗猷出山,老程不愿意。侯就推荐了他侄子程子颐。

李邦华直接授程子颐为守备,又致书邀请程宗猷。

老程还是不愿意,侯知县就忍不住骂了他一顿,什么“食肉麋、饱糟醴,无用之匹夫……”

程宗猷一把年纪,老脸挂不住,终于出山了。

“父子兄弟并带其家丁八十人,自携粮饷赴军门从戎,以所创强弩及刀枪诸法日夜训练官兵,颇见成效。”

天津巡抚李邦华说,程家子弟虽八十人,但可当数千之用,极为推崇。他上报朝廷后,天启帝下圣旨答以义勇可嘉等语。

天启四年,李邦华抵京。时朝中传言,李邦华和正在赶来的孙承宗要于万寿节朝见皇上时“清君侧”。

天启皇帝立刻勒令孙承宗返回驻地,李邦华见机不妙则请病假回家,后来被罢官。

在天津军营效力的程宗猷一看这情况,也就回家了。不过他侄子程子颐继续当官,并且屡次升迁。

崇祯元年李邦华起复,先为工部右侍郎,后任兵部右侍郎,协理军政。当时程子颐协助设计了一款“工部刀”。(无官方正式名号,刀身上錾刻有铭文“工部制造”。)

“工部刀”被程子颐称为朴刀。

“其朴刀用法,与单刀同,然撩劈之势大于单刀,故军伍中不可少也。余昔所造者,无剑脊,砍去偏软,若厚又难运用。故今制如倭刀样,亦起剑脊,但刀不宜太阔,今绘刀式于后。其用法照后单刀图势用之,故不重赘。”

“工部刀”是双刃大刀,应当是专为破后金重甲所研制。

自万历年后,明军军政日益败坏,军械当然也不能幸免,品质一路下滑。但是崇祯年的“工部刀”却异常精良。

刀身通体都由两片皮铁夹刃铁的夹钢造法,且那两片皮铁由两种不同的钢材折叠打造而成,因此成品有非常明显的团花。而它刀身上那种特殊的异形清根,做起来也相当费工。再就是它双面开刃、全身起镐线的作法,使得锻打和研磨很费劲。就不提刃尖也需要开刃了——这种刀三面开刃,在制式雁翎刀形制中甚至可以说是仅见。

流传到后世的“工部刀”几乎都无太大锈蚀,可见其品质。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兵破关南下。程子颐受南京兵部尚书胡应台之命,以游击身份率军北上抗鞑。兵至涿州一带,后金已退出关外。而守卫京师的李邦华因故再次被罢官。人走政歇,“工部刀”也就停工了。

崇祯五年,程子颐出版《武备要略》一书。书前四个序言分别为李邦华、侯安国、毕懋康、金凤文所作。(后被乾隆焚毁)

李邦华不用说了;此时侯知县已经升到了山东右布政使;毕懋康做过兵部侍郎,还是火器专家,有书《军器图说》;金凤文大概是个出版商。

程子颐将来会是太子东宫属官,任都指挥佥事。

做为一个江湖出身的武人,程子颐如果没点真本事能升到高位?还能被那些大牛看重?

程子颐是幸运的。因为九成九的民间武术家已经被历史长河所淹没,有些仅有个名字,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以至连一点痕迹也无从寻觅了。

至于,或许比程子颐更厉害的程宗猷,他已经是七十岁的老汉了,做不做官的也不在乎。他原本就不想出山。

那程老汉为啥跑到了郑王府?

或许经商路过,或许跟着和尚来的,或许听说了武林大会……管他呢,反正他就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