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7章 第 127 章(1 / 2)

第127章

纪彬说完这句话,第一个响应的就是詹明。

詹明虽然不知道纪彬的深意,但立刻道∶&ot;我家也有一万七千斤棉花,也送给将士们!&ot;

两人说完,在场的人更加沉默,,特别是程知县他们。

作为在边关驻守过的兵士,他们最明白严寒的苦楚,如今,如今百姓们也是明白的。这些棉花能卖多少钱,他们心里有数,所以只讲先赊账,回头他们可以还。可现在要送给他们?在场的人谁会不感动。

几个铁骨铮铮的兵士们,眼含热泪,恨不得现在就投入战场。

而第二天的纪彬生辰宴上,原本因为边关打仗的事,变得没那么热闹。

可在纪彬说完捐棉花的事之后,不少人都有些疑惑。

纪彬看着来赴宴的众人,认真道∶&ot;如今边关寒苦,将士们又在为南军国百姓作战,若不是他们,我们怎么会有如此安稳的日子。&ot;

&ot;虽说他们远在边关,跟我们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关系,可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ot;&ot;边关粮草充足,只是缺这棉花。&ot;

&ot;棉花毕竟是新鲜产物,价格极高,想必这事大家也能明白。&ot;

&ot;但对别人来说极高的东西,对我等来说却不算什么,一家捐出一两,一斤就行,一两棉花就能救一个十七八岁兵士的命!&ot;

&ot;我们能安稳在这里赴宴喝酒,靠的不就是他们吗!&ot;

纪彬这话当然是八分真心,他又道∶&ot;相信汴京圣人跟太子,也会欣慰我等的做法。&ot;

这句话让骆家人,李家人,以及来赴宴的如意楼柳掌柜一愣。再有就是早就明白纪彬此番动员原因的詹明。

昨天送走千恩万谢的程知县等人,詹明已经做好听纪彬解释其中原因。

等其他人走了,纪林这才对娘詹明说了圣人要召见他的事。

这话一出,让两人齐齐愣住。

召见纪彬?这是做什么?

纪彬当时苦笑∶&ot;我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心里才不安。&ot;我就怕让我做官。&ot;

这话说得真心实意。

像万秀才,王知县等人那是抢着要做官。

可纪彬不成,纪彬若是做官,不说家业心血会成为别人眼中钉。还有他靠走商起家,又跟家中父亲继母不和。可以说处处都是雷。

如今山高皇帝远,他在这自然没什么。

真到了汴京,那就没这样自在了。

若命运掌握不到自己手中,他是不会做官的,即使坐上首辅的位置,也会仰人鼻息。

所以纪彬不愿过去。

可不做官,似乎又会触怒天颜。

甚至不仅是圣人,还有太子,他不能依靠着别人的良心活,随时担心对方可能转变心思。如此一来,他就需要保命的东西。

纪彬挑选的,便是名声。

这名声说起来平平无奇,可名声到了一定程度,有名声的人则成了名士。

天下名士若有损伤,那会有万干人讨伐。即使是圣人,也要顾及这一点。纪彬不想做名士,但不得不做名士。

他在兴华府做的事,肯定会一件不少地传到圣人耳朵里。再传到汴京朝堂中。

有时候要么没名气,要么名气大得让别人动不了你。

抛开这些来说,纪彬接触过太多在边关打仗的兵士,不说柴力鲁石等人,也不提程知县等人。

只讲一件事。

夏阳坝夏大娘的儿子。

那个纪彬从未见过,但见过书信的保义校尉,如今应该已经升职,具体职位纪彬不清楚。但他在边关已经六年了。

从纪彬头一次见到夏大娘,她自己在家中,只有见到小货郎才能帮她念信。那时候是永义十四年十月份,当时夏校尉已经在边关两年。

如今永义十八年九月底,又是四年时间过去。

依旧是夏大娘自己在家,虽说有几任知府照顾,但这怎么比得上亲生儿子。

她的儿子在战场上厮杀,才有了他们现在的安稳。

纪彬跟这位夏校尉从未见过,可从他身上,却看到万千兵士们的缩影。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日子。有了他们,才能在家办什么宴会。

再有上个月在兴华府过中秋。

宗轮将军虽不说,但听周围人言语,就能明白这位大将平日里都在做什么。他远在兴华府,也还在思虑边域。

那关外的正赤部落狼子野心,刚知晓兴华府有乱,知晓宗轮将军离京,立刻进攻边域。这肯定不是巧合,而是随时准备喊打喊杀。

有这样的恶邻在身边。谁又能睡得安稳。

边关的百姓们过得贫苦,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恶邻。小股敌兵不断骚扰,豺狼野心昭然可见。

抢的不止是南军国百姓们的粮,更是他们的命。

如今边关商路不通,也是因为这些随时准备撕咬南军国的番邦人。他们视南军国是随时可以啃噬的肥肉。实在可恨。

所以纪彬在听到程知县要借棉花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送。

说句自大些的话,他不缺这些棉花。甚至不缺钱。

甚至没钱了,都能再次白手起家。

可边关的将士们缺,他们就缺这一两二两,一斤两斤的棉花。

若他损失的是钱财,而将士们保住性命,那就是值得的。

当初他顶着险阻救了谢阁老,他不后悔。如今说出棉花送将士们的话,他依旧不后悔。

纪彬看着众人,只听先响应的,竟然是如意楼柳掌柜。

柳掌柜道∶&ot;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如意楼捐出布匹,用来给将士们做棉衣。

&ot;荆高庄自然也会捐赠。&ot;荆夫子在荆姐耳朵边说了几句,这边也是直接开口。

有了他们带头之后,在纪彬生辰宴上的商户众人陆陆续续开口。这场面让程知县都给吓到了。他站起来朝众人作揖。

明明他才是官员,但此刻却朝百姓们行礼。

&ot;诸位的恩德,将士们会记住,朝廷会记住,圣人跟太子,也会记住的!&ot;

一时间,不少人都被这种场面感动。

接下来几天,更多人被这次生辰宴上的事感动,特别是纪彬的一番说辞,而且他跟詹明都捐了一万多斤的棉花,跟他们俩相比,他们捐的一点点自然不算什么。

大家捐来的棉花堆放在纪宅仓库里,布料也在这里面放着。

程知县看着这些陆陆续续送来的物资,立刻给汴京那边写信,他一定要把纪彬做的这件事禀告给圣人,告给太子。

让所有人都知道纪彬做了什么!

不仅如此,在引娘的带领下,刺绣坊的绣娘们暂时放下手里刺绣,而是开始缝制棉衣。她们想在程知县等人去边域之前,至少做五百件棉衣,全都让程知县带过去!剩下的再有詹明运送,尽量用最快的速度运过去。

如果放在以前,邑伊县百姓们都缺衣少食的时候做这种事,肯定没人响应,可现在不同,现在的邑伊县棉花产量已经占整个宿勤郡一半的产量,不说家家户户都有钱吧,那也是比春安城许多人都要强的。

所以这个号召在邑伊县,特别是在纪滦村,非常管用。

不少人都来义务帮忙,男子运棉花,女子缝衣裳。全都是送给边关将士们的!

有人保家卫国,有人缝制冬衣!也算各司其职!

刚开始大家还为边关大败担心,现在不担心了,他们要去帮助边关战士!

这种奉献让所有人心里都暖暖的,什么时候,他们也能帮助其他人了。也能帮助将士们了?

在整个邑伊县行动下,不由得带动了春安城很多人,不少人虽然不能亲自到邑伊县,但拜托车夫老温他们,把自己捐的棉花带过去。

不管捐多少棉花,那都是心意。

这棉花对宿勤郡以外的人来说贵重,但对自家种棉的人来说,不过一小团的事。一时间,老温也是无比感动,他家虽然没种棉花,但却能捐些旧衣料。这东西也是好的,旧日衣服拆拆洗洗,就能缝制冬衣!只要能保暖,程知县他们怎么会嫌弃呢!

程知县原定十月三号出发,可因为冬衣的事等到五号才准备走。

程知县,江志,乌革,又带了十几个兄弟,他们准备直接去边域。

原本应当是轻装简行的,可现在每个人带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无一例外,全是棉衣!

还比预计的五百件要多了两百件。

没有人嫌弃棉衣厚重,也没人嫌弃这会耽误他们的行程。他们所有人心里只有感激。

他们所有人都觉得,为这样的百姓战死在沙场上也是值得的!

可这话一说,立刻被周围人拍了几下,不能说这种话!每个人都要平平安安地回来!

由纪彬这里发起,商会开始发酵,整个邑伊县都被动员起来。周围所有城镇都震惊地看向邑伊县。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近几年怎么如此出风头。

在明白他们为什么愿意为边关将士捐东西的时候,宿勤郡低调了一年多的周家忽然放出消息,他们家也要学纪彬,学邑伊县,为边关将士们捐物资。

他们家也是种棉花的,一口气拿了一万斤棉花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一百匹布料,全都用来做棉衣!

他们周家已经开始赶工了!

一起赶工的,还有兴华府船运骆家,船厂李家。

更有于千万万的百姓也被感动,捐!有棉花的捐棉花,没棉花的捐旧衣!

此起彼伏的浪潮中,纪彬这里俨然成了捐赠中心。

先是邑伊县带动起来,接着是春安城,然后是整个宿勤郡。连无仙城那边也在响应。

纪彬知道,这一切的原因不光因为他。

还因为南军国百姓的爱国心,也因为大家享受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明白这些好日子是怎么来的。而且之前边关大败的消息,可是传遍整个南军国。群情激奋,这可不是说说的。-边是征兵,一边是大败。

再有纪彬这个有名望的人出头捐棉衣,大家的情绪不就被调动起来了。

没人想要战争,但南军国的人也不怕战争,既然敌人来侵犯,他们一定要把敌人打回去。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孩子,才能保护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

十月初五,看着程知县等人带着棉衣离开,纪彬目光几乎成实质。

如此,还是不够的。

他们整个邑伊县,除了他跟詹明的三万四千斤之外,剩下的加起来约莫六千斤。四万斤的棉花,可以做三斤重棉衣差不多一万三千件。这个数量太多,而边域那边需要的又紧急。

纪彬当机立断,让引娘把之前藏好的钱拿出来,人手不够,那就雇人,布料不够,那就买布料。既然做了这件事,那就要做得最好,做得漂亮。

他手头的百万两银子虽然多,但若能用百万两银子买来一个好名声。相信不止有他一个人愿意花这个钱。

看看宿勤郡的周家,周小公子还给他写信,同样是这个想法,还在跟他商议,他那边三千多件棉衣怎么送,他们如果一起送的话,路上损耗还少点。

纪彬也知道,如今周家势弱,他这边还有熟悉边域商路的詹明。不出意外的话,这些棉衣会起送过去。

如今是来不及赶制棉被,但棉衣做得厚厚的,也能保暖用。

不止是宿勤郡周家帮忙,在知道纪彬要买布料的时候,如意楼柳掌柜还送来消息,他们东家说了,他家的布料全都按成本价的一半给到纪彬。

算着两家一起捐赠。这下,布料也是不愁了的。

唯一需要的,那就是立刻开始缝制。

现在是十月份,想要在十一月份,十二月份把棉衣送到边关将士们的手中。那就要立刻行动。

纪彬的撒钱时间开始,他出材料,缝制一件棉服还需要五十文的工钱。这钱已经是大家便宜给的了。

不止是邑伊县的百姓在做,也不知道刺绣坊的绣娘们在做。

如果这个时候有外乡人来到春安城,兴华府,宿勤郡,邑伊县,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都在缝制棉服。

有能力的人户自己缝制,然后捐到纪彬手中,没能力的捐旧布旧棉花也行,再没钱的,你可以去接活,帮忙缝制棉衣啊。

此时的男人也在缝制,都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

兴华府,春安城,乃至邑伊县的景象,实在震撼了太多人。

随着纪彬发往鲁地,发往江南,发往汴京的信陆陆续续被人收到。

在纪彬的倡议下,鲁地焦家,江南徐顾景三家,汴京谢家谭家平家,都开始民间自发缝制冬衣。江南那边是没棉花,但他们有布料啊。

大批布料陆陆续续送往边域,每一块布料都会找到属于它的棉花,估计会跟焦家的棉花汇合。汴京这边产棉大户也很多。特别是这里可是京都,更需要卖好。之前因为棉花开罪圣人的,此时抢破头要奉献。

各地的捐棉热突然兴起。

这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力量,这是一个国家的力量,也是百姓们的力量。

虽然处于旋涡中心的纪彬明白,这事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先是平安了那么多年,忽然传来大败的消息,对战火的恐惧印刻在所有人的心中。这事传出来,百姓谁都不安稳。

特别是边域的事还不受他们控制,自然惊慌失措。

可如今找个事情做,他们虽然不能打仗,但他们可以捐钱捐物。有了事做,人心就能稳。

再说,他们是正义之师,是别人辱他们边境,这岂能容忍?!

纪彬号召起来的捐钱捐物,不过是给即将燃起的灶台添把火。

再加上各方势力都想讨好卖乖,响应得自然更加热烈。

但纪彬自己想得明白,却不妨碍别人对他的夸赞。

原本的生辰宴被他变成募捐宴,在场那么多人都是为了庆祝他二十岁生辰,但他却把这生辰宴摇身一变,成了为国为民的大义之事。

瞬间让所有人都知道纪彬的想法。

相比于自己来说,还是南军国更重要,还是边关将士们更重要。

随着纪彬的书信到鲁地,江南,汴京。已经是十月十日左右,各方的反应都不一样。

先是鲁地焦家收到信,焦家主基本没有犹豫,立刻让人拨棉花出来,能做成棉衣的做成棉衣,不能做成棉衣的直接送棉花到边域。等这些事做好,焦家人才看向他。

有些跟纪彬不熟悉的焦家人反而问,为什么纪彬说的,就一定要做?这还用说?

焦十一直接挑眉,让他们看看手里的种棉书,看看手里的焦氏棉。这是谁提议写的,你们忘了吗。

你们忘了因为这本书,焦家人地位的天差地别吗?

说句不好听过的,他们焦家人在鲁地的声望,只怕比当地官府都要强。

当初纪彬提议写这本书,让他们过上了如今的日子,再也不用手握技术却被人欺凌。现在纪彬提议给边域捐棉花捐棉衣,无论是焦家主,还是焦十一焦十五等人,第一个想法就是,做!必须做!

就算不想其他的事,单纯捐助边关将士,这都是可以的。

如今大败消息传来,哪里不是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开始屯粮了,粮价也在波动。

这种时候当然是能尽一份力就是一份力,还想其他的做什么。

都不用焦家主跟未来接班人焦十五开口说话,往日莽撞脾气不好的焦十一先把利害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在场有质疑的人通通闭嘴。

焦家人几乎没有迟疑,动作极快。

他们这边棉花成熟的晚一些,如今才下来头一茬,按理说头一茬是最好卖的,可现在都被包起来,被家主夫人安排着送边域或者做棉衣。

他们动作是极快的。

鲁地这边焦家人的声望自然不用说。

有他们号召带头,整个鲁地都响应起来,这里也是种棉许多的地方,很快的时间,不管民间还是官府都掀起这样的风潮。

之前因为大败而低落的民意,忽然高涨起来。

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犯,他们也可以为这件事出一份力。

所有棉农棉商行动起来,一起洗刷之前高价棉的恶名。他们要为边域将士尽一份力!

第二个接到信的是江南徐顾景三家。

他们的信是百里船送过去的,所以速度更快点。

徐顾景三家一直很重视纪彬的想法。

他们三家的消息更为灵通,虽然不知道太子为什么对纪彬另眼相看,但他们却是知道分寸的。谁能想到,当初他们只是想买低价棉花,没想到却结识了这样的人物。

不过他们三家并未直接下决定,而是三家的家主在一起商议了一下。这件事并不算小,三家的家主出面也是正常的。

而且他们三个分别是扬州苏州杭州的人,见面却约在了松江府,算是没到任何人的地盘。如果说之前还觉得是小打小闹,可这牵扯到太子,让他们不得不谨慎。

原本他们三家还在犹豫,可照例去拜会松江府布政使的时候,偶然提到纪彬。

谁知道那王布政使却道,他已经在松江府发起募捐,效仿宿勤郡邑伊县纪滦村的纪彬,国之重事,匹夫有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