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玄幻奇幻>我只想安静的做个昏君TXT下载> 第011章 朕感觉在昏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11章 朕感觉在昏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 / 2)

“陛下……”

暴昭常年执掌刑部,作风正派,闻言以为自己听错了,眨了眨眼睛才说道:“天家岂能与臣子争利?”

“臣绝不是妄议朝政,暂且不论我朝俸禄,不如唐宋隆厚,这宫中饮食,实在是……”

暴昭是个直性子的人,洪武皇帝朱元璋任用他执掌刑部,也是看重他这个人为官清正,处理事情不偏不倚。

听说朱允炆要对在朝中五品以上官员收伙食费,暴昭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他就差把宫里饮食太难吃几个字写在脸上。

要不是碍于洪武皇帝的余威,暴昭估计能跟朱允炆喷起来。

难吃就算了,还得给钱?陛下你明明可以直接抢的,还让我们吃一顿饭,真难得啊……

这宫里的伙食,除了皇帝吃的御膳,其他大部分伙食极其难吃,所以常有宫女和太监偷偷偷吃妃嫔皇帝的御膳。

有一些御膳摆了很久,都馊了臭了,只是个样子货。

甚至有一些菜,在冬天连续摆盘一两个月,纯为摆盘而生。

像是朱元璋还好,吃穿用度都随心,而且洪武皇帝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对吃的要求不高,别的可就惨了……

朱允炆脑海中就浮现出自己前身还是太孙的时候,宫里的太监都管着他,为了防止他贪吃长太胖,每一样东西都只能吃一筷子,所以只能吃个半饱,很多菜看得见吃不着。

前世看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说起自己童年十分凄惨,有一回他弟弟从宫外边带回来点心,溥仪抓起来就吃。

那吃饭的经历和自己差不多。

溥仪还是皇帝,可想而知……

如今看来,当皇帝真没啥意思,大臣们可以在外边花天酒地大鱼大肉,皇帝饭都吃不饱,这踏马说起来都没人信,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皇帝吃的饭菜,喝的茶,都不是最好的,因为最顶尖的茶叶产量不稳定。

“不行,宫里的食堂一定要好好搞,为宫里增加点营收,最好收取的伙食费能维持宫里的日常用度。”

朱允炆下定了决心,再这么下去他不当昏君也得当昏君了,如今大明朝廷穷,大明皇室更穷,这才是洪武末年的现状啊,难怪前世朱允炆一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

朱元璋在的时候,每一任藩王就藩,朱元璋都会拿出内库大量金银赏赐,还会用地方的税收供养藩王,内库根本没多少存银。

宫里每年吃穿用度,逢年过节的赏赐,还有皇帝赏赐给大臣的金银,宝物,都要从皇帝的内库中出,皇帝按道理是全天下最富有的人,实际上压根不是这回事儿啊……这不想办法开源节流,就是坐吃山空。

“王中,这件差使交给你来办,宫里的腾一些宫殿做食堂,先试运营一段时间,宫里五品以下官员,凭身份腰牌免费吃,五品以上,按照市场价格收伙食费,从俸禄里面扣,饭菜必须做的合口美味,朕会亲自抽查!”

“做好了,就在皇城边上开一家酒楼,叫御膳楼,给宫里增加些营生,赚些银钱……”

朱允炆脑海中浮现出了宫廷玉液酒,还有各种御膳,在御膳楼开卖之后,生意火爆的场面。

天子吃的御膳,这玩意儿绝对有吸引力,到时候拿出后世酒店营销那套手段,整一些宫里年岁大的宫女去当服务员,不愁江南地区的富豪不来花钱。

而且如今朝中的公务接待,私下吃吃喝喝之风也十分盛行,与其让他们这帮大臣在外边儿吃喝玩乐,不如给朕赚了。

顺便改善一下宫里这伙食,我踏马穿越的,我为毛要苦着自己,我皇帝啊!

朝中值守的侍卫,都是自备干粮,在门楼中旁边的小屋子自己烧饭吃,他们吃的好一些,宫女太监吃的那真是可怜。

黄子澄也说道:“陛下,宫中饮食,除了陛下的御膳,其余饮食耗费颇多,又是太监自做,味实寻常,收费恐不妥。”

“这一来粮食都需外部采买,不安全,二来宫里饮食过于精细,浪费太多啊。”

黄子澄隐晦的指出,陛下啊您别折腾了,宫里太监做的饭有多难吃你是不知道啊?而且宫里这帮人吃饭嘴巴又挑,浪费太严重……

虽然没到白菜只吃菜心,猪肉只吃脖颈上那点嫩肉那种程度,但是也差不多,这时代没有卤肉卤料,宫廷里不吃内脏,肥肠,羊杂,羊头,猪蹄这类都是不吃的,御膳房的太监会偷偷卖给宫外的酒楼。

李景隆也是一副深以为然的表情。

徐辉祖却一脸鄙视,徐辉祖常年跟着自己父亲徐达在军中,风餐露宿惯了,对饮食不挑。

“庖厨都是太监?”朱允炆瞬间反应过来,感情宫里御膳房的厨子都是太监。

“我差点把这一茬给忘了,难怪宫里的伙食这么难吃,难吃还收费,的确有点过分了……”

“皇宫毕竟不是学校食堂,哎。”

受限于某些原因,御厨需要长期居住在后宫,这地方有诸多女眷,为了后宫的安全,都用太监做御厨,一般手艺高超的厨子,都在外边有家有业,或者就是各大王侯的私厨。

能在外面站着把钱给挣了,谁愿意自割一刀进宫来到奴才啊!?

所以宫里太监做的饭,那味道一言难尽。

朱允炆砸吧砸吧嘴,想起前世看过那个电视剧神话,里边儿跟易小川一起穿越的那个赵高,就是被抓到宫里当厨子,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走到最高,最后成了赵高。

“诸位爱卿啊,实不相瞒,朕现如今太穷了!”

朱允炆决定摊牌了,对,朕就是个穷逼,就是要恰烂钱!他苦涩地撇着嘴,继续说道:“给洪武皇帝办葬礼,就花了三十余万两白银!”

“朕的内库,所剩不多。”

“皇帝家,也没有余粮了……”

“一向有孝心的我,连给太后风光大葬的钱都没有……”

“作为一个以恭孝出名的天子,你们知道朕有多难吗!?”

“这宫里每月开支,耗费就是好几万两银子,宫里还有许多藩王未曾就藩,如伊王这类年幼王叔,皇爷爷临终前有交代,诸王就藩,朕要好生给他们修建王府,就藩时还要多赐予一些钱财,让他们忠孝为藩,安心镇守边疆。”

“朕从哪儿去拿银子赐赏呢?”

朱允炆无奈地摊开手,看向齐泰和黄子澄:“苏湖熟天下足,朕免了江南地区的赋税,朝廷国库本就十分艰难,各地遭灾的百姓又需要赈灾备粮,朕总不能挪用国库的银钱来做这些事吧?”

朱允炆想说,他敢用,但是户部的官员肯定不愿意啊,这帮文官反对皇帝花钱有一手的。

这话问的齐泰黄子澄都沉默了。

李景隆和徐辉祖也是面有愧色。

而夏原吉却是欲言又止,夏原吉对赋税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在户部为官多年,一直以善于出谋划策闻名,头脑十分灵活。

他拱手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国库存银不足,其实跟各地税收需要供养藩王有一定关系,但是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收不回来税。”

“江南税重,是因为江南税好收。”

夏原吉无意间说了个实话,大明在云南,贵州,川西,甘肃,山西,辽东等地虽说是实控,但是收不出来多少税,还得倒贴,真正好收税的就是江南。

尤其是苏南地区,这一片区域富庶,粮食产量高,在前世那个时空,满清到了后期一年国家一半的赋税来自于苏南。

夏原吉又道:“陛下免了江南地区的税,此等善举其实也有好处,江南富庶之地,商业繁华,陛下应当多收商税,重视江南的商贸,之前江南税重,故而粮食大部分交给国库,粮价高,如今免了重税,粮价必降,朝廷可以用大明宝钞从江南百姓手中购买粮食,再收取商税,这样一来商业兴旺,大明宝钞也更值市利……”

“到时候,陛下就无需为一些小钱收取各部官员伙食费了。”

“妙啊!”

朱允炆眼睛亮了起来,讲道理,他前世压根不知道降低赋税还能让粮食价格也降低这件事,如今想来,这个时代受限于粮食保存技术,稻谷保存不了太久。

江南的良田产量极高,种出的粮食大部分要交税,导致老百姓和地主乡绅都有存粮的习惯,越存越多,因为担心赋税一直加没粮食吃,所以囤积居奇,粮价自然高。

如今减了赋税,自然会有一些以往的陈粮流出销售。

“说的好,朕果然没选错人!”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

这时,内侍们将午餐用餐盒端来,这些食物多以面食,炊饼,还有汤食,各色小菜,泡菜,茶点。

这些食物其实就是平时大臣们能吃到的,大明初期的饮食十分丰富,饼子有肉炊饼,里面放了羊肉馅料,有的放猪肉馅料,加上梅干菜烤制,香气扑鼻。

朱允炆招呼诸内阁大臣一边吃,一边跟他们通气。

“关于伙食费之事可以免了,以后朝堂大臣在宫中值班,一律管饭,这件事王中你好生去办,办砸了朕拿你是问!”

诸臣都有些惊喜,不过心中想的都是,宫里的饭菜能有多好吃,还不如自己带……

“诸爱卿啊……”朱允炆手里拿着一张梅干菜肉饼,咬了一口,又尝了一口茶汤,这才说道:“对于国事,皇爷爷临终前告诫朕要多任用贤臣,朕知道你们都是有才能的人,所以以后关于政务这块儿,就由暴昭大人担任内阁首辅,政务大小事宜,除非特别紧急重大的,不用给朕汇报,你等直接在内阁票拟投票自决,给朕处理结果即可。”

朱允炆开口就是老昏君了。

齐泰人都傻了,洪武皇帝事事亲力亲为,陛下刚登基才几天,连样子都不装一下直接就放权了嘛!?

“曹国公和魏国公,你二人负责军事,等我四叔来京之后,组成三人军事小组,你二人一个负责后勤保障,一个负责练兵,我四叔燕王为大将军王,入内阁总领军事,到时候具体事宜你们自己沟通,给朕结果即可。”

交代完政务,朱允炆又对李景隆交代军事。

“朕不知兵,所以不会瞎指挥,但是等皇家学院建好后,朕会安排皇族子弟为纠察监督各部卫所是否有贪赃枉法行为。”

现如今还活着的国公,二代侯爵还有不少,比如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升,不过因为洪武皇帝的大清洗,多戴罪在地方戍边立功。

徐辉祖常年跟着父亲徐达带兵打仗,练兵是把好手,而李景隆多年主管西番茶马贸易,主管各地卫所后勤,因此对于搞后勤很擅长。

两人对视一眼,点头称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