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历史军事>明末李自成提出什么口号> 第52章 土豪太仆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土豪太仆寺(2 / 2)

这边忙乎着,李自成已经带着队伍摸黑渡过淮河,绕过了凤阳,正在路上狂奔。

沿途红心、池河、大柳树等驿站的马匹多被先行的胡逸干走了,没给李自成留下多少能用的牲口。

今天预计的路程有三百多里,如果中途没有替换马匹,晚上肯定到不了金陵。

假如分两天时间赶路,又怕出意外。毕竟凤阳、金陵这都是要紧地方,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太多了,一旦消息泄露被地方衙门知晓,再想潜入金陵就困难了。

李自成本来打算突袭滁州,去抢他几百匹好马。不过大柳树驿站的一位驿卒说那边现在根本没什么马匹了,去了也是白费劲。

滁州是朱元璋打江山的第一块“格命根句地”,有明一代,滁州被誉为“开天首郡”。

另一方面,滁州对京畿的拱卫作用十分要紧,而且环滁皆山,层峦起伏,山环水绕,草木丰美,适宜牧畜,江北各州县马匹来此地验查、征调方便,无需渡江前往金陵。所以当初朱元璋就把中秧机构太仆寺设立在滁州城外琅琊山下。

太仆寺负责马政和畜牧。

马政在古代封建王朝属于国家大事,马匹更是军国重器。

故明太祖朱元璋曾言:“马政国之所重。”

嘉靖时期内阁首辅夏言也说过:“国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

所以太仆寺的地位相当重要。

明初施行“按丁计马”法以及论田养马等等。养马民户15

岁成丁至60岁,一辈子要养马。江南江北有十丁养一马和五丁养一马之别。

朝廷严格规定每年征缴马驹的时间和数量。永乐十二年开始,养马户一岁征一驹,这负担实在太重了。后又改为二岁征一驹,还是难办。

因为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而且马匹养死了还要赔钱。

再加上有人说“(南直隶马匹)多矮小,不堪征操”,所以朝廷就更改了方式,不用养马了,全部改折银。

对于江南马户来说,养马费时费力费钱,不如折银方便;对于朝廷来说,马匹够用就行,过多反而增加财政负担,不如折银一部分,需要战马的时候再用白银买马就行了。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南直隶太仆寺所属的养马场纷纷要求按照此例将马匹改折白银,于是马匹折银的进程逐渐加快。

南惊太仆寺原本管着九府三州的马政和草场,供应朝廷和军队的需要。弘治以后,马匹数额大减,南京太仆寺所管辖的马户、马

匹、草场等马政资源都逐渐白银化。

万历九年,奏准将存留种子马尽行变卖,上等马价无过八两,下等五两,马价银由太仆寺专管,专用于京营、边镇购买战马。民间孳牧体系至此崩溃,南京太仆寺的马政职能也逐步弱化。

此后太仆寺的马政制度逐渐从实物管理变为了货币管理。原本单纯的马政机构也因此衍生出财政管理的职能,兼具了财政机构的性质,对明代中后期的国家财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嘉靖时期,太仆寺每年管理的白银存量已经非常可观。每年实际收入就有六七十万两。这还是刨去各种陋规后的实际收入。

常盈库中的存银到嘉靖、隆庆时期多达一千多万两。

而作为大明朝廷财政税收主要来源,由户部管理的太仓库每年岁入大约有四百多万两,但太仓库中经常在库的存银却不过只有二三百万两,和太仆寺的常盈库一比实在显得太过寒酸。

李自成现在要是跑去琅琊山下,可能抢不到几匹好马,倒是说不定可以入账几百万银子。可他又带不走。

太仆寺那里虽然不养马了,不过周边还是有不少大户家里存有马匹,以备卖给朝廷。

有驿卒带路,李自成轻轻松松就换了几百匹马。

然后众人一路朝长江边狂奔而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