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汉贵女男主是谁啊> 葛覃(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葛覃(8)(1 / 2)

刘彻听陈嫣说组织人手整理、总结、给经典做注,是很有兴趣的。

和后世有钱有势的人热衷于公益、文化产业一样, 这些看起来并不赚钱, 甚至是负担的产业其实可以给自身带来很大的好处!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不求回报, 但绝大多数是看中了其中的收益才选择入伙的。

在当今这个时代政府在文化上面花钱,这绝对是看的到收益,并且非常有必要的。

这涉及到一个社会学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宗教是一种落后的存在, 其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显然就有失偏颇了。事实上, 在人们探索能力还很弱的古代, 正是依靠宗教才建立起了最初的国家秩序。

在华夏, 封建社会并没有受到‘神权’的多大影响, ‘皇权’一直凌驾于一切之上!但并不能因此说, 华夏的社会稳定就是自己自发如此的了。事实上, 神权依旧在发挥作用,皇权则更加强势而思想文化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方面。

一个封建朝代,思想文化大兴, 本来就是繁荣盛世的象征!而标志性的事件往往就是修史、编书之类。

如果可以的话,当权者都是很愿意组织这种事的。只要能够顺利完成, 这些参与这项工作的读书人不免要说皇帝的好话总不能在这一代皇帝之下完成了这样重要的工作, 回头就骂老板兼赞助人吧?

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古代社会里最有话语权的一群人,他们的评价不仅可以在当时发挥作用,还可以留在历史上, 在长久的未来依旧发挥作用。

另外,就算不说这些人,只说文化工作本身。如果成果做出来了, 肯定是要宣传的,史书上也是要记一笔的这些都是发着金光的功绩啊!说来有些不公平,或许拼死拼活和敌国打仗、在国内搞各种民生建设,也比不上搞思想文化工作有存在感呢!

别以为皇帝就没有‘绩效’压力了,实际上是有的!

且不说身为一个人,多少都有点儿上进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就算从非常实际的角度出发,人也是希望自己的各种待遇能够好一点儿的。皇帝活着的时候待遇由自己说了算,只要没有玩儿脱了,丢掉了祖宗江山,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是死了呢?即使是皇帝,死了也是‘人走茶凉’。

谥号是好还是坏,有没有庙号,历史上的评价这些全都看活着的时候的表现!

特别是现在还是汉代,谥号且不说,至少庙号是非常严谨的——到后来,基本上是个皇帝都有庙号,且因为谥号越来越长,很多皇帝干脆以庙号称呼了。汉代皇帝的庙号卡的非常严,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两代皇帝,汉文帝有庙号,汉景帝就没有

人家实行的是名额制

现代人或许可以洒脱面对,不在意一些身后事,但对于古人来说,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还有,思想文化工作做的好了,是非常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做这个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分子确定一个‘标准’的过程。不管怎么说,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总之,做思想文化工作是个好处多多、收益多多的事,如果有可能的话,稍微有点儿想法的皇帝都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历史上的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扶持公羊学派上位,其实也可以归类到这一类工作里面。

只不过,这种工作也不是想做就做的。特别是陈嫣所言的‘编书’的工作这让刘彻想起了当年的稷下学宫。

当年稷下学宫建立,有大量的学界巨擘参与其中,于是一时之间天下英才汇聚。在这个过程中,也做了相当多的学术思想整理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一次编书、汇总。

稷下学宫旧事是怎么做起来的?第一,得国家富强。当初如果不是齐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倡导,换成是一个小国,有几个大佬会搭理?恐怕还要担心这个小国会不会在学宫建立的过程中消失呢!

第二,得有相当有威望的人领导此事。当初的稷下学宫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主事,如何能纠集天下英雄?如何能在天下英雄到来之后压制的住这些人?这个时代还是一个因人成事的时代事实上,在具体事情上,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说是‘因人成事’。

第三,这件事得有足够的资金听起来很俗气,但这就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学宫本身得有一个建筑群,用来上课、居住、收藏书籍、举行祭祀活动等等,这和一个宫殿群的工程量相比并不差什么人(如果要做的好的话)。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办教育就别想赚钱,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贴钱的过程。

第四、第五、第六太多太多的条件了!

事实上,在大汉建国之初根本来不及考虑这些问题!也就是到了刘彻这一代了,这才变成不得不考虑的事。

之前刘彻也想过要在思想文化方面下功夫,但一直没有想好下手的角度,这才一直迟疑,现在听陈嫣说到编书,倒是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陈嫣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刘彻卖安利:“这一大套丛书,可以分出经史子集四部,待到书成之日,可以说是雄哉伟哉!”

这种将天下书籍汇总,形成丛书的想法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想想就知道了工程量会非常大。然而一般越是困难的任务,完成之后奖励也会越丰厚。刘彻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这会是一场文化盛会!

真的做成了,他就算是想不名留青史都很难!

“此事听来倒是不错不过请来各家名士,此事不易。”说是这么说,其实刘彻已经很心动了。请来各家名士是很困难,即使是刘彻这个皇帝,面对这些人也常有吃闭门羹的时候。但这次手握编书这样一张王牌,可以说是竖起王旗后,自有豪杰来!

说到底,这些名士的力量哪能和国家对抗?如果国家以后就以编好的这一版作为标准了。就算个别名士还可以坚持自己的那一套,也会在将来被主流所淘汰!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和时代的洪流作对。

“是有些不易且朝廷也不好只为了编书养着这些人!”陈嫣可比刘彻更深谙充分利用劳动力的道理,当即就道:“不若陛下重办太学吧嗯,太学要扩大一些,收几个、几十个学生太小家子气了,开始先收一两千个,日后再酌情增加。这些请来的名士平日编书之余,就在太学教导学生。以重办太学的名义,便可用朝廷诏令征召这些名士了这些太学生还能帮着编书做不了要紧的部分,那些劳心费神的杂事就可交与这些年轻人!”

陈嫣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不仅仅让编书的名士有了正规编制,还顺便找了一大堆廉价,甚至不要钱的劳动力!虽说不是不可以给编书的名士创造一个编制,比如建立一个翰林院的机构,大家都安排进翰林院。但新设立的,哪有有本而来的值钱?

太学就不同了,太学是古代华夏最高学府!太学这个名称起源于西周。总之,就是来头很大!

不过一直以来太学的规模都很小,其培养的人才也只是一个补充,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意义。不过不管怎么说,太学也算是‘先王德政’了。在这个年代,知识分子都是崇古的,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最好的时候就是先王时候了。

所谓先王时代,就是尧舜禹时期西周也不错,次之吧。

这个时候搞太学,至少一帮读书人是会举双手赞成的——本身‘教化’就是诸子百家都不会反对的,再有恢复古制的光环在,谁反对,谁就是整个学术界的异端!

而请这些名士给太学学生讲课,恐怕除了一些老的不能动的,都会欣然前来吧。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的!

毕竟这可是‘大太学’,而不是规模很小的那种。这种规模的太学,基本上就将未来的知识分子精英给垄断了!这个时候谁的学术思想影响了这些年轻人,谁就拥有了全世界!

刘彻都有些跟不上陈嫣的思路了,之前还好好地说着编书呢!这会儿又说起太学了话说到底打算做哪一个?难道要两者都做?

陈嫣将自己关于太学的构想和刘彻叙述了一下。

其实也不复杂,太学可以走学年制,是四年制还是五年制,还是六年制,这都是可以商量的。而这段时间内,各郡县推荐来的优秀年轻人就可以在太学学习!当然,太学也不是那么好混的,得考试!考试不合格得补考,补考不过关得重修。

如果在学年满了之后学分没有修够,就得延迟毕业。延迟毕业并不代表无法毕业,但优秀毕业就离他们非常遥远了——根据太学学习期间的每次考试表现,以及最后的结业评价,有些人可以是甲等毕业,有的人就只能是乙等毕业,甚至丙等毕业了。

这个是有比例的,甲等毕业只有百分之十的人,乙等毕业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就是丙等毕业!

甲等毕业的可以评优秀,而需要延迟毕业的人,显然只能被打入最低的丙等毕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