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其他类型>人类历史的起源地> 第八十五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五课(1 / 2)

“开皇十九年,也就是公元599年,这个人在武功的李家别馆出生了——他就是时任隋朝官员的

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后来的太原公子,李二公子。&34;

“在这位公子四岁的时候,有自称会相面的书生来到了家里拜谒李渊。在他看到了李渊后,当时就对李渊说,公,贵人也,且有贵子。也就是说,&39;哎呀,您是贵人啊!而且家里的儿子也是显贵之人!&39;

到了讲故事的部分,李晓诗讲得很顺溜,自己也很开心:“等见到李渊家的二公子后,这相面书生更惊讶了,又对李渊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矣!’也就是说呀——这个孩子有龙凤的姿容、天日的样貌,之后一定能够济世安民啊!&34;

“后来等到书生离开,李渊担心这个人出去乱说会给家里带来灾祸,就派人去灭口,结果没能找到人,他觉得这个书生一定是仙人,所以就采用了这个书生的评价,给年仅四岁的二公子起名叫做‘世民′——这也就是我们日后的唐太宗,李世民。&34;

听李晓诗这么个小姑娘一口一个“我们世民”“世民四岁的时候”,李世民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就是吧,夸是可以夸的,听着也舒坦,但……嗯,谁懂啊?

这么老大个人了,还要被一个小女孩儿把幼时的事提出来讲,怪不自在的。

两侧贞观众臣们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个个高高兴兴,一脸欣慰,与有荣焉似的。

李晓诗:“那我们的唐太宗此时还没有登基,也没有及冠,还没有成年,他还不是唐太宗,他也不是大唐陛下,他现在只是一个二公子。”

“李世民幼时就天资聪颖,机智敏锐,看待事情十分有眼光、还很果敢刚毅,不拘小节。像这样的一个少年人,未来会成长为什么样子,没有人能够估量。&34;

怎么不能估量?

就算以前不能估量,现在也能了啊!

尚还年轻的李渊瞅着刚出生尚在襁褓里的二儿子,欢喜又忧愁。这可是未来缔造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啊。

既然天幕已经把他会在隋末参与叛乱、并成为了接替隋朝的唐朝皇帝之事说出来,那现任皇帝、杨坚,他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家的。

而就目前而言,现在想要起兵反隋根本是

行不通的,当政者是杨坚,又不是隋炀帝那个目空一切的傻子,李氏不可能反叛的。

就算起兵,也一定会被迅速镇压,更别说只要动脑子想想就知道几乎不可能有人会来响应他们了——即便他李渊是之后的大唐皇帝,即便他们李氏是之后三百年天下的主宰。

这次的天幕对他们而言,是劫,是大劫。李氏一定会遭遇灭顶之灾的。

但…

看看襁褓里对世事尚且一无所知的二儿子,李渊蓦地长长叹了口气。有了隋炀帝的“光辉事迹”在前,又有“必将济世安民”的小“二公子”在后。

为什么他总觉得,李家的命运会因为这个小婴儿而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呢……陛下、隋文帝,杨坚他——

嗯……

很难说啊。

先听听天幕之后怎么说再看吧。

“四岁时就有这样的奇遇,那这位李二公子的传奇,是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的呢?”李晓诗晃晃头上的珠花,道,&34;其实早就开始了,李世民少年从军,从此,他的光芒就没有被遮挡过,一路大放异彩。&34;

“我们现代的话来形容当年早亡的小霍将军人生履历时会说,是‘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开挂人生,这句话用在咱们李二公子身上同样合适。有很多人说,纵观李二公子的这一生,是完完全全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没有虚度任何光阴的一辈子’。&34;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在雁门受突厥围困,李世民当时受到了招募前往救援,他从容献策,步下疑兵之阵,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吓退了突厥,救下了隋炀帝。&34;

“这一年,他十六岁。”

十六岁,仅仅只比李晓诗大那么三四岁。

即便是等到李晓诗十六岁,那十六岁的她依然会是处在温室的象牙塔中、不受任何风吹雨淋,被精心浇灌呵护的花朵;而李世民,早已身在军营,出生入死,并以智计退敌大军,初露锋芒。

秦。

蒙恬撇嘴。

十六岁怎么了,他们家陛下还十三岁就登基了呢。

/≈gt;

之前丝绸之路的特色课时,作为“千古一帝”,其他人员似乎都是默认了他和刘彻李世民是自成一团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只有一个层次的人才有话题,除了李晓诗。

当时的二百多天里,他和李世民之间是有交流的,交流还不少,每天都会有互动,但受于平台掣肘,聊的内容很有限。

更别说华夏自古都有王不见王的说法了。

皇帝们凑堆,其实彼此之间都是很淡的,更像君子之交,行止都内敛守礼,就连汉武帝那个看起来很外向的人、在课堂期间对他和李世民也都是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距离的,所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并不算多。

眼下听到李晓诗说起这个人,那自然是多了几分好奇与探究。

他也想知道,这样一个虽然和“秦皇汉武”一起位列“千古一帝”、但在后世百姓中的评价却要远远甩开“秦皇汉武”一大截儿的“六边形皇帝”,究竟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别以为他之前看李晓诗上传的后世视频时,没看到那些“弹幕”上的:宁穿贞观不穿秦。…哼。

&34;大业十二年,李渊到太原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和他父亲一起到了太原。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被时人称为太原公子的李世民,一生的辉煌也正式拉开了帷幕。&34;

李晓诗措辞都很尽力地在“文绉绉”了,但除了能加几个新入知识库的成语进去,收效甚微:“李渊李世民在太原的时候,隋王朝已经如同海上的浮木,正风雨飘摇,行将就木,天下大动,叛乱四起。&34;

“当时,李世民还和父亲一起,剿灭贼酋魏刀儿的起义,平定了这一场反隋叛乱。”大业十一年十六岁,这个时候当然是十七了。

同样的年轻。

&34;后来,李世民预料到隋朝一定会走向灭亡,就开始施舍钱财,蓄养结交各种能人豪杰,为将来做准备。之后李渊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正式起兵反隋,也就是历史上的晋阳起兵。”

听到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反隋,杨坚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就好像那个被反的完全不是他的王朝、他不是什么隋的皇帝一样,依旧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天幕,神情间又似有思索之意。

少年英才,十几岁就能带兵独当一面……这还只是武功、而且上次的游戏,这个少年力压他杨

坚,

成为第一,是乃文治。

文治武功都极为出彩…

唉。

杨坚叹气。

难怪他会成为李渊下一任的皇帝,估计也是早早就从太子过来的。有这样一个儿子,谁不重视?谁不放心托付全部?

而且这应该还是嫡子吧?

……这简直是上天对李渊的眷顾。

杨坚心里泛酸,羡慕已经快要凝成实质,满满当当地从心底溢出来了。上天何其厚待李氏、何薄于隋啊!

李晓诗扫一眼记下的时间节点,继续道:“大业十三年,晋阳起兵,李世民率军攻下河西,被李渊任命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34;

“同年,他大败隋朝老将宋老生,锋芒直指长安。”

“取下河东后,李世民开仓赈困,引得无数豪杰争相投效。而且他整军严明,纪律严肃,一路势如破竹——”

这是十八岁的李世民。

少年意气,无往不胜。

&34;公元618年,隋恭帝禅位给李渊,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34;“武德元年,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兼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同年,李世民率军迎战薛仁杲,面对十万余众的敌军,在浅水原大破击之,薛仁杲降。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太尉,节制关东兵马。&34;

这都是搜集来的信息,又有多次的预先模拟,李晓诗只看着笔记上记下的关键词也能流畅地捋清并讲述。

她道:“武德二年,刘武周部下宋金刚气势强盛,唐接连丢失城池,李渊决定放弃河东,据守关西,最后在李世民的自告奋勇中,命他率军出征。&34;

“李世民奔赴龙门关,踏冰渡黄河,和宋金刚的大军对峙。”

“武德三年,李世民剿灭宋金刚,击破刘武周势力,收复失地,也收复了一名有力的助手,尉迟敬德。&34;

“同样是武德三年,李世民带军征讨王世充,接连几次大败他,最后把人围困于洛阳,仅仅孤身逃脱,投奔窦建德。&34;

“武德四年,李世民在武牢关以少胜多,击溃窦建德大军。”

“同年,逼降王世充,定太平。”“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天

策上将。”

这些人李晓诗其实一个也不认识,但这不妨碍她在说出李世民这一长串的军功时内心被深深触动,忍不住跟着激动起来。

这时候的李世民才多大啊,跟她亲哥李珉差不多,但已经身经百战、锋芒毕出了——这真的很酷很帅很厉害啊!!

激动的又何止李晓诗一个。

在李世民听来听去都是自己少年时候的事、如坐针毡之时,两边的贞观众臣个个红光满面,仿佛在听自家孩子的成绩一样,个赛个的兴奋。

尉迟敬德更是就差哈哈大笑了。

——给天下人看的这份、陛下的“履历”中……有他!

李世民:有点懂,但不想懂,因为很尴尬…

“当时天下已经逐渐安定,李世民就开始醉心文史。他开文学馆,设置了十八学士。李世民经常与学士们讨论学问到半夜,没有任何架子,崇尚学识。&34;

说到这段,李晓诗还真有种经年累月征战在外的将军回家安定“洗手作羹汤”、“天下太平”了的错觉,但其实并没有,因为很快,李世民又出征了。

“武德四年,刘黑闼举兵造反,李世民率军前往讨伐。”

“武德五年,李世民击破刘黑闼,刘黑闼逃亡突厥,李世民俘虏其全部部众,平定河北。”“回师途中顺势讨伐了作乱的徐圆朗,平定山东。”

“武德七年,突厥进犯,李世民带百名骑兵前往与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会谈,成功让突厥退兵。”一排排的事迹说下来,说是战功赫赫也毫不为过。

而一直到武德七年,智退颉利、这位功勋彪炳的天策上将、这位英雄少年的太原公子,也不过才二十五岁而已。

从十六岁到二十五岁,他的少年时代一路都是在征伐中度过的,东奔西走、从未停歇。

虽然李晓诗说得轻松,对战绩的描述也多是轻描淡写的“大破”“击溃”“大败”等词语,可但凡是个会动脑思考的,就都能想象得到,这位李二公子一路来的不易。

战场刀兵无眼,有什么胜利是容易的?

更何况是这种动辄“十余万”的大场面了。

而平陇西定河东平河北定山东,这样的功勋下来,李唐江山的一多半,都要是这位二公子亲自打下来的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