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9章 制衡(1 / 2)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因为能看清其中的道路,所以禁止科举,改为国子监制度。

但是,国子监制度不是万能的,也有很大的缺陷。

洪武初年时,国子监制度相对公平公正。

洪武后期,国子监更加恶化了。

特别是那些监生的出现,导致了国子监生的鱼龙混杂,最后不能补充科举。

“如果朱明远现在能立下这么大的功绩的话,陛下现在可以高兴地写书折了。

任昂这样想着,放下手中的奏折,开始写贺表。

写完课程表后,任昂又开始写自己的奏折。

奏折的主要内容是让朱元璋制定科举制度。

任昂不愧是玩弄笔墨的高手,在这次战斗的胜利中曲折地与科举制度联合起来。

他在奏折上首先称赞朱明远,说朱明远是万世不出的人才。

然后又说关于朱明远的新学,然后朱明远的新学很好,可以去朝廷为自己使用,是件好事。

但是,这样的话,学习新学的人才很难就任官职。

所以任昂提出了科举制度,建议将儒家理学的学生和新学的学生一起考试,然后择优录取。

这个方法看上去是为了新学子的入朝而给官提供道路,但最终目的是让朱元璋制定科举制度。

出了科举制度,科举又归礼部管理,当时采用不采用,还不是礼部算的。

任昂这一小算盘确实很精彩。

只是,他无视一个问题,现在的新学学生太少了,能参加考试也不过是朱明远的四个学生。

关于其他学生,很多都没有完成基础教育,在谈论考试。捷报在朱明天下,应天府官员派遣了各派官员和政府机关。

这些衙役们手拿着铜锣,三五成群地走在应天府的大街和胡同里。

他们每次敲铜锣都大声喊。燕王殿下的朱明追随着远方的人逃到了北方,大破了蒙古人的旧巢,活捉了蒙古人的皇子。

那个声音在应天府的大街和胡同里一个接一个地回响。

应天府的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欢呼,更有一部分平民在小巷里放鞭炮,比正月更高兴。

特别是朱元璋取消了宵夜禁令,传至应天府的时候,应天府一下子陷入了骚动的海洋。

虽然新年已经过了很久,但今天的事依然让老百姓高兴。

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都议论着朱棣和朱明远。

有些平民不知道朱明远是谁,所以到处打听。

因为有知道的事情,所以把自己知道的事情用油说了出来。

朱明远身高8丈,曾被形容为从天而降的神明。

从皇宫里他负责庆贺的队伍出来,向朱明远的家出发了。

这是朱元璋赐予朱明远的恩赐,当然,这不是正式的恩赐。

乐手们一扫而光,苏培盛走在最前面,嘴角都快被耳朵揪住了。

他转动身体,瞥了一眼后面的乐手们,大喊:“使出十二分的力量,吹吧。”

乐手们用力鼓起腮帮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