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节(1 / 1)

“张晨星不随便…”梁暮想制止,痛哭流涕的程予秋已经走过来抱住张晨星。后者僵直着身体,生疏地拍了拍程予秋的背。马爷爷、马奶奶互看一眼,目光里满是欣慰和动容。周茉凑热闹,举起杯:“干妈。”非要认程予秋做干妈。酒桌上乱了套,大家各聊各的,内容都没什么关系,但奇怪的是,一旦一个人笑,其他人也要笑;程予秋又笑又哭,周茉就跟着她又笑又哭。最热闹的时候,程予秋突然拿出两个大红包,拍给张晨星和周茉:“你们俩,我的两个女儿,一人一个。我怎么就生了儿子呢?我喜欢女儿的啊!”马爷爷、马奶奶也要给小辈们红包,非常公允,一人一个,就连唐光稷都有。守岁的时候,张晨星去找书,梁暮跟在她旁边。在热闹欢场之外问她:“张晨星,这是你喜欢的年吗?”张晨星转向梁暮,仰头看着他。眼里有流光,唇角带笑:“是的,梁暮。谢谢你。”张晨星一颗心放下了。这几年,她越怕坏事发生,坏事越发生。她期待过一个好年,从有期待那天开始,就战战兢兢。她觉得她不是被命运青睐的那一个,她想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而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她十八岁、十九岁最痛苦的那两年从没想过,后来她有了一个家、家人都不太正经、过年吵吵闹闹,站在百米外都能听到。“张晨星,我很满意这一年的收尾。你知道的,我不是一个很好的人,却有了好报。”梁暮在胡说。张晨星想,再也没有比梁暮更好的人了。他多么温柔,蹲在郭儒森奶奶面前轻声细语;他多么正直,倾家荡产要保全别人做人的尊严;他多么善良而没有功利心,把那些真实而痛苦的故事拍出来;他多么有才华,把清衣巷推到世人面前。而这个人,恰好在爱她。这让她觉得,她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她本来就是很好的人。第50章 3333天过了年, 就冬末。古城开始酝酿春天。不知是谁在河里放养了很多锦鲤,大片大片的红色从这里到那里,有时停在绿色的水草下, 一团又一团。周茉和张晨星站在河边, 看着那些锦鲤。“这不会冻死吧?”“不知道。”“这得花多少钱?”“不知道。”游人成群结队,一波一波地过。从河边拐进清衣巷。张晨星听到导游说:“这个就是大家最想看的纪录片里的清衣巷了。”“那个纪录片我们每周都守着,还差最后两集了。”游客说。“那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跟纪录片里的是不是一样。”“我想去“老书店”看看。”周茉推了张晨星一把:“快,开张了。”“梁暮在。”“哦对, 他今天没出去。”梁暮一个人看书店,迎接一批又一批游客。他搞了一副无度数黑框眼镜戴上, 短发上系一条头巾, 看起来像另外一个人。有游客觉得他面熟,但都想不起这是那位参加访谈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大家进了老书店都自觉保持安静,站在过道里安静的翻书。在纪录片里的第三集 ,讲述了这个老书店的故事。用心翻看的时候,看到一些旧书被修复的痕迹,就觉得手里捧着的是一件很罕见的东西。“纪录片里看到手和侧影, 店主是个姑娘。”有人问梁暮:“今天不在?”“她出去了。”“那你是?”“她爱人。”梁暮并不避讳这个, 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有人需要帮忙拿高处的书, 他就搬了步梯站上去。又有人要, 索性坐在那, 配合把这个区域的书拿完。二月末的时候,古城的风已经和煦。张晨星每天要给书店开窗通风, 后门也开着, 于是有了清爽的过堂风。有人好奇, 从后门向小院里看,依稀看到里面住人的屋子干净整洁,窗口放着一盆花。屋里也有书架。梁暮在《清衣巷志》里说,永远爱书,是读书人的风骨。这会儿大家看了,就觉得那纪录片说得对。于是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纪念,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地方如果不在了,那太过可惜。梁暮一直在招呼大家,忙到傍晚关门后才得以休息。张晨星和周茉去烧香回来,看到靠近门口那排书架的书空了大半都不免惊讶:“书呢!”“卖了。”梁暮半瘫在椅子上,对张晨星说:“你该考虑请人了。”“我请好了。”“谁?”“唐璐。”张晨星说:“她要来古城住一段时间,在找工作,我就请她来书店帮忙。其实也不是帮忙,她会画画,想在店里写生。”“业务真多。”梁暮笑了:“也好,如果新请的人你不认识,恐怕你也不自在,唐璐好。”“那个帮张晨星找妈妈的唐璐吗?”周茉问。“对。”梁暮说,接着又问:“唐璐住哪?”“她说想在河边租一个屋子,每天推开窗看到古桥,就会开心。”“很会选。”梁暮难得的一天假期,在忙碌中结束。可他不甘心假期就此度过,拉着张晨星出门陪他看电影。夜晚的马路终于少了一些人,古城变回那个安静的古城。“张晨星,我有件事要告诉你。”“什么?”“昨天,我收到古城文旅局的邀请,想让我针对古城的人文和风景做一期分享。对象是古城改建项目团队相关人员。”“为什么?不是有各种专家学者在参与这个研究?不是说已经定了要做酒店,在夏天的时候就要挨家挨户谈了吗?”“现在看来,可能不是这样了。《清衣巷志》播出后被社会各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古城改建能够理性。所以,建成酒店不是唯一方案了。”梁暮认真地说,他需要张晨星给予建议:“我在想,我可以在分享中加入我的思考,比如:这个改建顾问团,能不能请古城的一些百姓加入进来,倾听更多的声音?所谓的改建,能不能保留原有的文化又能改善大家的生活?”张晨星站定,看着梁暮:“你已经想好了。”梁暮说:“但我还想听你的建议。”“我的建议是支持你。”张晨星说:“不管别人说什么,我支持你。”“那我们就冲吧!”梁暮说:“去遇到更多好事。”“好事不用太多,一两件就够了。”张晨星想,倒也不需要十足甜的人生,她无法消化、也会怀疑。书店每天的客人愈发多了起来,随着《清衣巷志》最后一集的播出,古城变成了大家最想去的旅游城市。面馆老板对此是有些苦恼的。从前一心一意做一碗面,倒不觉得辛苦。现在好了,不仅要做面,还要接???受无数游客的采访。起初老板很耐心,认真回答各种问题,后来每天嗓子冒烟,索性耳朵一闭,装听不见。游客不满意,还要追着问,老板心一横,花了万把块钱,请梁暮给拍个宣传片放在店里循环播放。如果有人提问,老板就指指电视,让人自己看。电视下面贴着一行小字:老板一心不能二用,回答问题就做不好面了。这倒是好玩,于是游客们认真地坐在那看电视,并经常举起手机拍电视上的浇头方子。把古城汤面带回家,做古城的浇头,如果有一天想念古城,就自己做一碗。这么一来,清衣巷就还是原汁原味的清衣巷。有的爷爷奶奶闲来无事,在自家门口卖起了应季的花、水果、孩子的小玩意儿,就放在一个竹篮里,认人挑拣。他们呢,靠在一把藤椅上休憩,顺便赚点钱。最有趣的是能跟游人聊天,有会讲故事的老人,话头一起,游人就并过去,听那吴侬软语下的古城故事。清衣巷也成了商业街,却也不是那样的商业街,更自在。人们还是一样生活,只是多了赚钱的消遣,怡然自得,一座慢城。张晨星书店里的人络绎不绝。在三月天里她就已经开始觉得热。理发店的爷爷终于从乡下回来,张晨星去剪头发。爷爷捞着那厚厚一把头发说:“剪了啊?”“剪吧。”一剪子剪到齐肩,简单修一修,就摘掉围裙:“剪完了。”“不是从前的短发了。”“这个发型也好看。”爷爷说。“好的。”发梢刮擦在肩膀上,发出沙沙声响,影响张晨星干活。索性就在脑后扎一个小小的尾巴。她穿一件就衬衫,戴一个旧围裙,坐在桌前整理新淘来的二手书。唐璐支个画架在后门那里给游客画人像。店里买书的人少,看书的人多,在窗前也放了一排椅子供休憩。只是喝的还是只有免费的热茶。有游客结账时问张晨星:“为什么不卖咖啡哦?”“我不会做。而且浪费时间。”张晨星不太会做咖啡,她知道很多大城市的书店变成了综合店,可以喝咖啡吃点心,但张晨星不愿意这样。她指指桌上的书说道:“我需要时间修书。”“哦!”游客点点头,探头看了看张晨星在修的书,觉得这件事似乎很有趣。有人希望能跟张晨星合影,她慌忙点头:“对不起,我不太喜欢。”“没关系。”张晨星不擅长应对这样的社交,干脆请唐璐帮忙收钱,她插上耳机低下头去,安心修书。网上渐渐多了一些老书店老板的侧脸照,相传老板寡言、木讷、只喜欢书。张晨星对此并不关心,听到周茉给她念那句“老板是个冷面江南美人”的时候,微微一笑。头发落下一缕,轻轻别至耳后。周茉又念:“是个不自知的江南美人”。张晨星终于抬起头:“你准备把评论都念完?”“那不是。”周茉说:“我是来请你喝咖啡的。老邮局升级改造结束了,卖咖啡了。”“我不太习惯喝咖啡。”“爱你喝茶。听说出了一款叫“烟花三月”的茶,卖爆了。”张晨星拗不过周茉,被她拉到邮局。邮局扩建了,从前老旧的窗全拆了,做了两块巨大的落地窗,窗前散落着椅子。走进去,右边还做邮局业务,而左边,新增了纪念品形象店和茶饮。邮局的位置好,坐在窗前,恰巧能看到古城街道、沿河一角,仄窄的十字路交汇之处,有人在拍纪念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