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玄幻奇幻>我只想安静地打游戏漫画的小说> 第004章 皇后真是朕的贤内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04章 皇后真是朕的贤内助(1 / 2)

处理了几沓奏折,间歇朱允炆只来得及吃些茶点。

朱元璋的葬礼筹备事无巨细,都需要朱允炆负责,如今虽然已经下葬了,但是还有后续祭祀和典礼许多事情,而且还有大量六部官员呈上来的重要事务得拍板,不知不觉中,竟已日落西山,星垂夜幕。

内侍王中在旁边看的揪心,说道:“皇上,茶点都凉了,您吃两口再批奏折吧。”

“哦。”

浑身酸痛的朱允炆揉了揉肩膀抬起头,拿起一旁都凉了的糕点随口吃了两口,又端起热茶啜了几口茶水将糕点服下。

“开封的河堤在今年冬天凌汛时又有缺口,影响到了漕运,必须要修筑。”

“周王朱橚为了保住自己王府官田,竟然挖堤将凌汛冰水放入普通百姓的民田里,导致数百顷民田受损,王府护卫还纵兵打杀请愿的良民,导致三死十余人受伤……”

“河北遭了蝗灾,地方官员赈灾不力,当地地主豪强趁机哄抬米价,侵吞民田。”

“明州(宁波)秘教白莲社又趁机抬头,撮香结社拉拢乡民,似有谋反之嫌?”

“洪武皇帝时,召集天下僧尼道士在天界寺受封,命他们接受朝廷案册,这些僧尼道士不交赋税,享有特权,如今渐渐形成了庞大势力,许多良民将田产隐匿在佛寺道观之下,躲避赋税,尤以江南最多……”

朱允炆嘴里念念嘀咕,这些还只是一小部分。

从上午到现在,他批阅了大概三百多封奏折,其中关于民生的就有多达两百封,大部分是各地遭灾,需要赈灾。

要么就是有反叛,要么就是各地御史巡察奏上来的重大事情。

如明州秘教白莲社,此秘教十分猖獗,朱允炆没记错的话,前世那个时空,四叔朱棣篡位后还用了很多时间镇压秘教叛乱。

另外就是僧尼道士势力逐渐做大,躲避赋税这事。

皇爷爷朱元璋在的时候,有意通过册封正统的僧尼道士,来压低白莲教,明教,还有弥勒教的影响力,毕竟拥有正统册封碟文的僧尼道士相当于官方身份。

同时,将白莲教那些打为邪佞,坚决绞杀。

此消彼长,僧尼道士的势力在天下承平后逐渐做大,尤其是江南富庶地区,这里的有钱人或者小地主,纷纷将自己的良田隐匿挂靠在僧人名下,用以躲避赋税。

在这些奏事的官员中,朱允炆对两个人比较关注,一个是刑部尚书暴昭,还有一个是户部右侍郎夏原吉。

这两人不仅提出问题,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刑部尚书暴昭,就让皇帝朱允炆多关注明州秘教和各地僧尼道士有特权的事情,如果放任僧尼道士做大,其他地区有田地的小地主和良民就会效仿,到时朝廷的赋税会越来越少。

江南地区,乃是朝廷赋税最重要的地方,占据整个大明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一。

此消彼长,他们隐匿一分良田,朝廷的收入就减少一分,长期以往,国家法度何在,赋税也就成了空壳。

最主要的是,很多杀人犯,或者重犯犯了事,花钱买度牒成为僧尼道士,隐匿罪过,他这个刑部尚书十分气愤,长此以往,僧尼道士就成藏污纳垢之所了。

而夏原吉则是让朝廷关注商税还有海贸。

“海贸啊,这个侍郎夏原吉的眼光不错……”

朱允炆忍不住拿出那份奏折仔细看了看。

他其实是从明州和广东等地的秘教叛乱讲起,以明州为例,明州许多秘教香主,是靠着走私海贸发财的,从江南地区收购吴布,还有瓷器,漆器,卖去倭国和南洋,再从那边收购香料,胡椒等物品贩卖回来,赚取暴利。

他们结为香社的原始资本,几乎都是靠海贸走私。

在元朝时期,就曾经进行过很多次海禁,为的是官方垄断贸易,但是仍旧屡禁不绝。

大明有几个富商大家族,比如沈万三家族,就是靠着海贸起家的,这类家族在南方还有许多。

如今北方陆地丝绸之路被北元阻隔,导致海贸比起以往更加重要,朝廷掌控不到的地方海船走私十分猖獗,顺便带动了各处秘教,夏原吉建议朝廷应该关注海贸,要么组织官方的船队和西番诸国贸易,要么就多设立市舶司收取商税,增加沿海卫所人手,缉私查税。

他有理有据,从南宋和元朝时期的海贸获利讲起,再言说如今大明海贸的重要性。

大明初期,因为敌人都在北方陆地,海洋无暇顾及,于是海贸存在一个空档期,无论是泉州市舶司还是广州市舶司,吞吐量和监管,收税都大幅度减少,洪武皇帝虽然派遣了得力太监去监管,但是走私海贸仍旧猖獗,甚至可以说是猖狂。

随着中西方被北元蒙古人阻隔陆地道路,大明的吴布,丝绸,瓷器,茶叶,在西番诸国越来越贵,同时西番诸国的胡椒香料,在大明也越来越贵,一艘海船走私茶叶去西番,转手卖了带香料回来,获利能达到数万两白银。

十艘船就是数十万两白银!

若是朝廷不管海贸,放任民间私贸,久而久之,百姓没有缴税意识,而且商路就被民间这些海盗性质的海商霸占了,难免会出现庞大无比的海盗头子,垄断南洋海贸,朝廷也会少了一个极大的赋税来源。

朱允炆看的拍案惊奇。

这个夏原吉的观点十分正确。

大明现在陆地贸易不通,和西方交流被蒙古人阻隔,导致海贸获利成倍增长,此时的南洋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巨盗,垄断港口收税,赚取巨额利润。

胡椒香料这些东西,在大明市场巨大,根本不缺卖。

而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运过去也是哄抢,运的越远越赚钱。

元朝时候,蒙古人用大量色目人当官,那时候的陆上和海上贸易都比较蓬勃,如今大明巨量的手工业产品挤压着,急需一个出口销往西番,换取那边的香料和木料,宝石,金银等等。

“这个暴昭和夏原吉,值得重用,先作为内阁备选。”

朱允炆揉了揉脑袋,感觉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的跳,事情太多导致他感觉自己脑子高速运转,朱允炆前世就是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平平无奇的社畜,不然也不会沦落到便利店打工。

他感觉,就算是专业的公务员什么的,来处理大明皇帝需要处理的政务都够呛,何况他就是个普通人。

最主要的是,现在朝廷大小事情,只要是涉及到了大事的决策层,都需要皇帝拍板,这是洪武皇帝朱元璋抓中央集权留下来的,也是开国君主惯有的处事方式。

“如今的朝政也太繁琐了,皇爷爷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但实际上宰相的事情全都被皇帝给干了,也就是我年轻身体好,一般人哪儿顶得住啊。”

“看来朱标英年早逝,也有可能是累的身体不好,他一个太子实际上军政一把抓,又得操心各种事务,钢筋铁骨都撑不住。”

朱允炆嘀咕。

批阅奏折其实不难。

但难度在于不仅要批阅堆成小山似的奏折,还需要动脑子提出解决方案。

而且很多奏折,背后藏着大明朝廷的派系斗争。

比如这几百封奏折里,就有许多御史言官抨击当朝大员的,这是言官的职责,也隐藏着党争的影子,虚虚假假,真真实实。

文官们在摸朱允炆这位新君的底线,看看他的处事方式,好对症下药。

大明初期,有好几位丞相,最著名的当然是李善长,还有后来的胡惟庸,洪武皇帝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打击勋贵旧臣,并且废除相权,将权力抓在了手中。

不过这样一来,累死累活的就是太子和皇帝。

太子朱标还在世的时候,就承担了丞相的重任,将所有事情都一肩挑。

“呼呼~”

朱允炆丢下毛笔,揉着太阳穴,得尽快组建一个内阁来帮自己分担,改一改皇爷爷朱元璋留下来的行政方法,否则自己搞不好又得英年早穿。

他正在发愣,就听见太监奏来,皇后马氏过来了。

朱允炆的皇后也姓马。

乃是光禄少卿马全之女,自幼饱读诗书,长的端庄大气,仪态万方,她身材修长窈窕,已经生过太子朱文奎的她如今穿着皇后的常服,也难掩贵气。

“陛下……”

马皇后眸子清亮,脸颊微微蕴着红晕,嘴角噙着一丝担忧,行礼之后,起身道:“陛下不宜过度劳累,还请用膳之后再批阅。”

她带着几个侍女,以及几个太监。

瞧着这仪态出众,面貌过人的俏丽少妇皇后,朱允炆眼神里总算是有了几分光彩,他笑吟吟地说道:“皇后不必多礼,快来。”

站起身,朱允炆走过去拉过马皇后那青葱白玉似的手掌,将她拉到了自己身边坐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