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玄幻奇幻>我只想安静地打游戏漫画的小说> 第014章 把御膳坊当食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14章 把御膳坊当食堂(1 / 2)

“燕王殿下勒令周王将所有侵吞的良田归还百姓,并且将作奸犯科,残害良民的护卫千户斩杀,又从周王府拿出五万两白银赔偿。”

“之后,请开封布政使司将周王所得赐田悉数充公为官田,燕王殿下说,周王乃是首罪,资产充公后要带到南京,在洪武皇帝陵前听候陛下发落。”

“周王府中存粮六十万石,悉数充入了开封仓。”

蒋献禀报道。

“不错不错……”

“四叔真不愧是讲究人,这一番釜底抽薪虽说狠了点,但好歹周王保住了命。”

朱允炆撇着嘴,他对于周王没什么特别大的恨也谈不上喜欢,毕竟在这个时代,王侯将相就是特权阶级,生杀予夺皆不加身,他们就是天龙人。

要说混账,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里,岷王,湘王这几个干的混账事儿就不少,如今最离谱的是代王朱桂,他生性跋扈,喜欢穿着便衣在街上行走,袖子里藏着一对儿双锤,看见不爽的人就是一锤子砸的人头破血流。

至于劫掠民女,这类更是基操,他府中有许多美貌女子,都是劫掠而来。

对于代王朱桂,朱允炆没啥好脸色,等他来了直接拿下。

玛德,我穿越来的,你比老子还拽!?

大明,不允许有比我还拽的存在!

朱允炆洗了洗手,又拿起桌子上的馒头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对蒋献问道:“朕交代你做的事怎么样了?”

几日前,朱允炆按照后世情报机构的雏形,给蒋献讲述了一遍,不仅要在王公大臣身边发展暗谍,还要在各行各业广泛的安插谍子,给朝廷张耳目。

其实朱元璋时期,明朝的谍报机构就十分强大了,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完整的,拥有许多精干情报机构的锦衣卫,但朱允炆觉得这还不够,圣天子垂拱而治,眼睛不能瞎,嘴巴不能哑,耳朵不能聋。

蒋献忙道:“陛下,臣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将锦衣卫扩大了一倍,如今我朝锦衣卫,除去大汉将军,仪鸾司等护卫,专办秘密差事的提骑已有两千余人。”

“各部官员身边,也大多安插了坐探,有新有旧。”

朱允炆嗯了一声。

得益于皇爷爷朱元璋给自己留下的好底子,锦衣卫的势力如今很庞大,尤其是南直隶一代,这一片靠近朝廷中央,快马一日可以传递出许多消息,所以朝廷在这一片的掌控力度很大,政策实施也十分便捷。

这也是为什么,夏原吉说,江南赋税好收。

朝廷就坐镇江南,自然好收……

可是,北方就够呛了,尤其是产粮大省河南,山东,还有河北。

这些地方沃野千里,本来粮食产量很高,但是朝廷收不起来多少赋税,当地的世家豪族多修建堡垒,门阀林立。

朱允炆觉得,要想推广一条鞭法,就得加大对基层的掌控力度,起码能够掌控到县城吧,锦衣卫这个情报机构就尤为重要了。

“前世大明的靖难之役,说白了属于大明的南北战争,北方长期需要南方赋税支持,南方日益增长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爆发……”

“前世四叔朱棣篡位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北方倒是能守住了,可是南方的赋税就把控不住,到了崇祯的时候南方赋税都进不了京师,整个国家也就……”

朱允炆忧心忡忡。

“四叔啊,朕为了老朱家的江山可真是呕心沥血啊!”

摇摇头,朱允炆看向蒋献:“你要加大锦衣卫的投入,楚王献给朕内库的十万两银子,悉数给你,投去招揽谍子,重点培养医匠,厨子这类,能够在各地长期潜伏的,尤其是北方各地,现如今锦衣卫能掌控的也就南方诸省,北方……不知下了县城,那些百姓知不知道朕这个皇帝叫什么名儿?”

朱允炆轻轻摇头。

蒋献则是略带激动的点点头,他现如今本来就掌握许多人,又能够手握重金的话,那他的权势就真到达了顶点。

“朕觉得马帮,货脚郎,医匠,商队,漕帮这些就不错,你可以在退伍的老卒里找一些老军,拿着朕投的本钱去做着买卖,一边做这些买卖一边打探消息,具体怎么做朕也给你说过,锦衣卫早先也多有经商,好好干,朕要锦衣卫的谍子遍布天下每个角落!”

“是!”

蒋献连忙点头。

如今,大明朝廷每年主要任务,一个是镇压各地叛乱,一个就是收税。

但就这两件事,都做的磕磕绊绊,拿收税来说,南方诸省因为南京应天府有天子坐镇,监察比较严,北方的监管山高皇帝远,不仅赋税弄虚作假,卫所吃空饷也极其严重。

这两件事,其实说起来是一件事。

收取赋税。

甚至收取赋税这件事,贯穿前世大明王朝始终,朱由校用太监到处搜刮矿产,刮有钱大地主的财产,充实皇帝内库,勉强保证了皇帝有备用金能够随时支援朝廷各地,也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文臣的疯狂扩张侵吞天下良田。

而崇祯朱由检把锦衣卫废了,把太监废了,导致权力失衡,收不起来税,失败是难免的……

这其中,北方诸省尤其以河北和山东赋税难收,山东和河北地界,自从南宋神州沉沦之后,落入金人手中,地方宗族堡垒林立。

老百姓大多以宗族为单位抱团群居,而以前朱元璋的策略是,选择当地的族老担任粮长,里长,由他们负责收税。

人都会有私心,这些粮长里长当然不会胳膊肘朝外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各地选取生员去参与收税,丈量土地,做鱼鳞册。

如今要改革税制,虽说也可以把这些粮长里长收编继续收取赋税,但是换汤不换药,同时新税制难免会让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说不定会搞事……

而且山东河北许多地方官吏常常勾结起来欺上瞒下,搞得河北和山东起义不断,至今还有红巾军余孽在太行山打游击,四处劫掠。

仅洪武年间,天下各地的起义就有一百余次,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失天下,所以出台了很严的户籍路引制度,老百姓都编撰户籍,出行需要凭借路引,没有路引不出百里之乡。

同时,将赋税收取的很精确,这就让以前元朝时候的粮长不爽了,元朝搞得是包税制度,类似于西方领主制,朝廷将这一片包给地主,你交多少都算。

至于你会不会剥削搜刮百姓,元朝政府根本不管。

于是元朝出现了一个地主负责这一片区域,但是把税收到了一百多年后,并且巧立名目,收一大堆花样的情况。

“我要是免除了天下的人头税,再搞摊丁入亩,这事实上动了地主乡绅的一部分蛋糕,北宋王安石的下场历历在目,还有汉朝的王莽……”

免了人头税,难道地方上的族老乡绅粮长就乖乖听话不收人头税了?别做梦了,现如今大明朝廷能掌控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南直隶,其他地方全靠地方官吏自觉,他们有各种办法拖延,懒政怠政,甚至打着新皇登基的旗号,收更重的税,反正山高皇帝远。

朱允炆想到这里打了个寒颤。

“四叔啊,你快来吧,朕不仅决定封你为大将军王,还准备封你为摄政王,这激起民变的锅你背……哦不是,这为国为名的大义给你,操劳过度给我……”

看向蒋献,朱允炆语重心长地道:“蒋献啊,北方各省收税的粮官儿弄虚作假,地方县官和当地大族沆瀣一气,北方是重中之重,你可得好好办呀。”

蒋献也心中一凌,天子如此反复交代,他哪里还敢不尽心,深吸一口气凝重地咬了咬牙,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

“去吧!”

朱允炆挥了挥手示意他下去,一边吃着早午饭,一边踱步到了一边,望着墙壁上的地图出神,实际上早在宋朝,地图就很普遍了,而且朝廷官方大量有地图,元朝时候,因为蒙古人南征北战,俘获了许多色目人,那些色目人将西方绘制地图的技术带了回来,中西合璧,在明代,绘制地图的技艺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代远不像是后世那般封闭。

大明知道西方有许多大国,也知道走海洋贸易可以去到西方各国,有个叫做汪大渊的元朝人,乘船走马六甲,一路游览西方各国,最远还到过澳大利亚,写了一本书叫做《岛夷志略》。

这里的百姓彪悍又开明,知晓世界之大,眼界开阔,他们也积极进取,乐于学习各种技艺,此时程朱理学还没有发展到巅峰,没有裹小脚,老百姓的思想也没被禁锢。

如火箭飞天第一人,陶成道,他是浙江人,喜欢钻研火箭火器火药,给朱元璋献上自己研制的火药屡立战功,被封为“万户”,他在一次实验中将自己捆绑在火箭上,飞上空中……

他是第一个想到要利用火箭飞天的人物,用风筝和火箭的推力,堪称是洪武年代的科学狂人。

“皇爷爷留给咱的,真是块儿宝地啊,这么好的国家和子民,咱得对得起他们。”

朱允炆心中说完,马皇后带着人又回来了。

“陛下,这莲子羹都凉了。”

马皇后吩咐几个宫女前去为朱允炆热一热莲子羹,朱允炆却摆手说道:“不用了,朕去前朝转转,皇后你也累了一夜,休息休息吧。”

马皇后脸颊一红:“我不累……”

……

换上常服,朱允炆在王中和蒋献的跟随下,朝着前朝走去。

如今虽说已经是六月,实际上天色还是有点冷,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人口,气温偏低,南京应天府这个紫禁城皇城大半又是池塘填的,所以凉飕飕的,几只硕大无比的大象,正在池塘边缘嬉戏。

“大象?”

朱允炆傻眼了。

随即脑海中想起,这不是锦衣卫驭象司么,紫禁城皇宫中,也的确是有六只大象的。

大明的大象,来自于安南云南一代,当年忽必烈攻下缅甸,安南,缅甸和安南的土族头人给忽必烈进献大象,他的象撵要用十几头大象来拉,而每次朝会也要用大象撑场面。

到了大明,大象也十分重要。

大朝会时,六头大象,分别站在午门两边,充当依仗,威武巨硕。

锦衣卫有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饲养这些大象。

“蒋献,王中,你们说南京的普通老百姓,见过大象么?”

朱允炆皱了皱眉。

“陛下,兴许是没见过的。”

蒋献说道。

朱允炆咧嘴笑了笑,道:“自古以来,国库空虚,要么掠之于民,要么掠之于富,那都是昏君的行径,朕就不同了,朕决定自力更生。”

“朕的御苑有许多珍兽,什么老虎,大象,麋鹿,豹子,豺狼,这些东西放在御苑,真是可惜了……”

“你说,如果朕把它们放在那里,然后收取门票,让老百姓花点钱来参观,是否会有老百姓来看?”

王中和蒋献面面相觑。

自古真龙不落凡尘,天子的珍惜玩物,怎么能给百姓贱民赏玩呢?

“这……”

王中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嗯,朕真是个小天才,刚刚花出去十万两银子,这不就补上了么!”

朱允炆心情瞬间愉悦起来,只要办法多,哪里不是搞钱的地方,除了御膳坊,他决定再开放一个御兽园类似后世的动物园,将皇家的珍奇异兽,悉数放在其中,诸多百姓,购买门票就能够进来参观,朱允炆将运营模式,买票模式告诉王中,听得王中咂舌,忙夸赞陛下真神人也。

身后跟着的一干锦衣卫,太监,也都宛如敬仰天神一般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志得意满,四叔啊,当皇帝我可能比你差点,但是论道搞钱,朕可是有几把刷子的,面带笑意,他迈着愉悦的步子走进了文渊阁。

这里就在午门边上,自从内阁出现之后,大明朝廷的政事快了许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决策机构经过前世那个时空大明数百年验证可行,其次是王中这个司礼监太监不懂政治,他又刚刚上台政治野心没有那么膨胀,所以从不敢卡奏折,在朱允炆大手一挥下化身盖章狂魔,整个大明仅仅几天时间,风貌完全不同。

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大臣们行走在内阁,向着内阁大臣们禀报政务。

而诸内阁大臣,全都进入状态,权利会让人快速成长,他们都在各自的办公室,没日没夜的批阅处理奏折。

大明初期的朝臣十分悲催,假日不多。

全年只有三个假期,过年,冬至,朱元璋生日。

老百姓一年忙到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有许多官员一年忙到头纯为收税,还只能收个半成,洪武朝时,浙江钱繆的后人担任知县,就是因为税收任务没能完成,按照大明律法当斩,钱繆的后人便拿着一块儿唐朝的免死金牌前去求见朱元璋。

朱元璋亲自接见,验明了免死金牌真假,最后这位钱繆后人知县免了一死,因为他虽说没有完成全部税收任务,但是收回来了大半。

洪武十八年的郭恒案,郭恒一年忙到头,也只收回来六成赋税,为了躲避责任,就开始弄虚作假,其实这是官场一贯作风,最后形成了窝案。

可见这时代的官员行政效率,其实并不高……

望着一个个年轻的面孔,朱允炆也感觉有欣欣向荣之意,琢磨怎么才能提高大明的行政效率,起码让这些朝臣都能有个休息。

方法错了,再努力也没用。

但是方法用对,可以事半功倍。

已经被升职为礼部侍郎的杨士奇,刚刚处理完政务,浑身酸痛,于是就摘下一只葫芦,在门口的鱼缸里喂养金鱼。

“咳咳!”

王中和这些大臣关系还不错,见到杨士奇没注意到天子架临,连忙咳嗽一声。

杨士奇转过身,见是朱允炆亲临,忙放下葫芦,拜道:“陛下,您来了。”

前几日他得到天子青睐,和方孝孺,夏原吉三人,分别管理天下财政之事,而且皇帝给了他们许多特权,大小诸事,除了紧急要事,需要审批花钱,全都可以自决。

这种程度的权利下放,在洪武朝想都不敢想。

京官有将近千人,他杨士奇一跃成为在应天府京官中最得宠的那几个人之一,如今对朱允炆是五体投地的拜服。

“免礼免礼,夏原吉和方孝孺呢?”

朱允炆问道。

“陛下,我们按照您的思路,准备在南京城选择一些店面开办便利社,官方经营柴米油盐,夏大人和方大人,正在南京各处选址。”

前几日,夏原吉和杨士奇,方孝孺给朱允炆递了一些奏折,详细的讲了讲他们搞官方海贸的建议,他们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海禁。

其实海禁并非完全是坏事,这个海禁,是因为在现如今的生产力水平,现如今的基层管控力度下,防止地方百姓通过海贸积累了大量财富,割疆裂土,自立为王。

这是洪武皇帝朱元璋,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枭雄,除了陈友谅那几个之外,海边的,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几乎都是靠着海贸,贩卖私盐,茶叶,这些发家致富,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当地的官府完全成为虚设。

朱允炆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其实如果有一家具有强大吸储能力,又足够安全的银行,放开海禁也无所谓,钱多了之后,朝廷有的是办法让这帮有钱人把钱存在朝廷的银行里。

因为现如今大明开银行的条件不成熟,简单点说,没钱……

朱允炆明年改元永乐,要铸造新钱,都缺铜……

前世那个时空,永乐大帝之所以被称为永乐盛世,还有个原因是四叔朱棣人家到处海贸搞回来许多白银和黄铜,铸造了永乐大钱。

永乐朝代,民间和官府,都不缺钱,真正意义上满足了钱的流通,各类物品的供需。

这些年大明倒是发出去几千万贯的宝钞,不过宝钞不值钱,真正值钱的贵重金属钱是铜钱和白银,黄金,大明官方储备不足,所以在和夏原吉他们几个商议之后,他们觉得还是参考朱允炆所说的供销社模式,先在整个大明朝,搞官府开办的粮铺,布铺,争取在每个城市都定点开办,朝廷官府在县城,要专门任用吏员担任主管,开办各种官府粮铺,稳定物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