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都市言情>穿越八零多张床起点> 第194章六叔的电影情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4章六叔的电影情结(2 / 2)

六叔的梦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邵氏影城内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并使用了当时美国流行的彩色宽银幕技术,叫做“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为香江首创。

香江从黑白电影普及到伊思曼七彩电影、从普通银幕普及到“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都是在邵氏的引进下完成的。

4万到4万8千尺接顶等拍摄特技需要的设备,都有单独的人和车间安排;拍摄古装片需要的服装、刀剑,历朝历代配备齐全。

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最终发行拷贝的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影城内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

在生产流程上,邵氏制片有着一套有效的方法,保证影片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是引进配音组,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只念“ABCD……1234”

加快拍片速度,拍完之后由配音组统一配声效和对白,这也有助于南北演员不受方言阻碍。

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电检标准,邵氏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激烈的版本提供欧美和日本市场,最温和的版本提供给新马市场,中庸版本供本港市场。

以制片部为核心部门,旗下有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一系列部门负责各个步骤,分工有序,保证了各个步骤之间可以紧密衔接。

在人事管理上,邵氏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

由于清水湾远离市区,邵氏影城内建有4座职工宿舍,保证了制片人员的机动性。

影城内人员主分为技术人员和演员两大类:技术人员通常是签订合约,住在职工宿舍,常驻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师、美术人员、录音师、摄影师等)有500余人;而演员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邵氏早期从各大公司高薪挖大明星,包括李丽华、林黛等人,每部电影签约一次。

从邵氏时代开始,电影拍摄的标准时间是40天,古装武侠片因为有动作和服装场景等问题,拍摄周期可能是80天,最黄金时期的武侠片的拍摄过程可以长达120天到200天。

1967年垄断地位确立后,就开始施行“捧明星制度”。也就是公司内开设演员培训班,从社会上招收年轻人进行培训,如果发现新人具有发展潜力,就签订长达五年的合约,在工资和接片方面控制演员,把新人捧为明星,例如当年邵氏最红的女星凌波就曾两次签约。

正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摄影棚,邵氏保证了多片同时开拍的能力,并以流水作业形式发展出影片投资、制作、发行、上映独立包办的运营结构,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权统一由六叔负责,他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莱坞八大公司的“大制片厂制度”。他通过邵氏片场的建立,成功创立了香江电影制作规范。

关于邵氏片场,老一辈的电影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邵氏的员工宿舍,更是全香江最多大牌明星云集的地方。当年,邵氏有自己的明星训练班,也有来自台湾的小生花旦,全都住在邵氏宿舍。

演员导演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依通告行事,完全可以“足不出户”,甚有规范。

不过对于邵氏员工宿舍,电影人们也并非都是美好回忆。1966年8月28日,邵氏电影《黛绿年华》杀青前夕,邵氏女星宿舍102室套房厕所里,悬挂在空中的电影主演李婷被人发现。

她自杀主要原因是事业走低,前途无望,情路不顺造成的,她死后没多久,其父亲也上吊身亡。

诡异的是,1969年,导演秦剑也在同一个地方上吊自尽。

随后在1978年2、3月间,邵氏宿舍开始频频传出闹鬼的说法,一时间人心惶惶。

直到现在,邵氏宿舍仍是香港最出名的闹鬼黑点之一,基于邵氏宿舍传出的许多鬼故事,传奇程度媲美邵氏电影。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是邵氏电影最著名的一句宣传语。尽管作为商业化的大制片厂,邵氏电影不可能每一部都“必属佳片”,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邵氏电影确实在各种不同的题材、类型和风格内造就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据说六叔为保证出品影片的质量,甚至多次将低劣的影片烧掉以免影响邵氏声誉。

至此,邵氏开始以垄断性的姿态征服所有的海外华人电影市场。奠基于邵氏片场的雄厚基础,影片的年产量节节提高,鼎盛时期,邵氏片场拥有16个摄影棚。从1966年开始,邵氏始终保持着每年30至40部的电影产量,在香江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垄断本土半数以上的票房,在1969年的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中,邵氏电影占了5部;而台北市每年的十大卖座影片中,邵氏影片从不低于2部,有时多达7部,这都和邵氏影城的建立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从70年代开始,电视等娱乐媒体在娱乐业中开始产生影响,1967年无线台开播之后,香港的观影人次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9000万人次高峰跌至1975年的5000万。

观众的欣赏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大厂流水线式的电影产品逐渐不能令观众满意,观众更乐意看到有新意、有创意的作品。

六叔也于1980年担任TVB董事会主席,制作方面转向电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