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历史军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 第148章 棉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8章 棉纺(2 / 2)

因此在18世纪60年代初,棉纺业也终于经历了一个迅猛的扩张期。

,并且在那之前一些简单的虽然不能称之为机器,但仍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的工具,也已经被派上了用场,比如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的,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的,于1733年被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

飞梭的重要作用是增大支部的作业宽度,提高了单位时间里棉布的出产数量,但这同样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原材料,也就是棉线。

因此人们开始尝试用更高的效率去纺织棉线。这期间有几个人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比如曾经在兰开夏郡做出一些积极尝试的保罗,比如制作了梳理机的博恩。但他们的这些成就都比不上那个经常被拿来和瓦特进行比较的名字:阿克赖特。

在1760年的时候,原棉在被舒展和清洁之后,需要用手工进行梳理并形成松散的卷状物,然后再将其拉开并轻轻地绕在锭子上,捻成粗纱。随后在重复这一过程,将粗纱变成纱线——阿克赖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可以称为颠覆性的改进。

他设计的机器是木质构架的,在其顶部有4支筒管。成水平横向放置,上面绕着粗纱。从每只筒管拉出的粗纱通过两对罗拉——一种同样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左右的重要的棉纺织部件,在纺织上主要用于拉紧纱线起到喂给、拉伸、输出等作用的圆柱形回转部件——按照不同的铜管分成4部分。

这部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第二对罗拉运动的要比第一对快一些,这样可以把粗纱拉的更长一些,然后向下通入与位于机器底部的,与锭子相连的锭翼臂,并缠绕在靠锭子带动的筒管上。

这一部件的缠绕速度也是有讲究的,而且还需要其他零部件的辅助控制,不过总体上来讲对当时的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因为他是阿克赖特从萨克森的一种脚踏纺车当中学来的。

而如今,海宁并非没有条件从萨克森了解这些部件的组成原理,更要紧的是他的那些机器仆人们对阿克赖特的这些设计也是了如指掌,甚至这种机器在后来经历的几种改进,他们也是耳熟能详。

不过,为了防止某些先进技术得到窃取,所以他们对外输出的只是外贸版本。其大致的水平应该相当于1775年之后,阿克赖特的一位名叫伍德的工人对他的设计进行一次重要改良之后的程度。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种设计在1769年申请专利的时候,使用的是马匹作为动力源头,但是在第一次安装并使用的时候,用的却是水力驱动。所以它的名字更多是以水力纺纱机而为人所熟知。不过,海宁完全有理由认为,用马匹进行驱动也是可行的。而对于骑士时代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欧洲来说,寻找马匹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对于这一技术在推广速度方面的担忧并非是全无意义的。

而且,欧洲列国在当时虽然并不是人口稠密的地带,但大清帝国却拥有这方面的绝对优势。水力纺纱机固然拥有一定的使用成本,但只要拥有巧妙的思路,完全可以用人力来替代动力源,甚至还可以对庞大的机体进行简化设计,制造出类似的哈格里夫斯的那种人力的纺纱机器来。

不要小看大清帝国的那些能工巧匠,飞梭也罢,珍妮纺纱机也好,其实在原理上都还没有踏上技术爆炸的真正道路,所以在当时的清朝眼里,完全就没有任何多余的秘密可言。这种看一眼就能够仿制出来的玩意儿,若不是因为英国相隔万里,恐怕早就已经被江南织造的那些人工巧匠们给纺织出来了。

而且现在因为海宁的出现,这种事情的概率也大幅度的增加了。海宁对于清朝的技术提防是远在法国之上的。因为他们拥有人口的优势,既容易出人才,也天然自带销售市场。

所以,他现在已经颇为注意于这一点,对于大清的技术开放,以后将不会在对方熟知的领域展开。这样虽然无法让基层的百姓尝到更多的甜头,但足够让自诩为清醒的统治者们注意到互补长短的必要。

而对他们自身来说,增高效率的机器则被更隐秘的使用起来。在棉纺织过程当中,原材料的准备工作,因为棉花的天然属性而变得较为困难。

在原本的历史上,在瓦特和博尔顿的蒸汽机陆续被用在纺织业上之后,它们参与的主要环节就是这个复杂的清理过程。

在1800年左右的时候,为了除去棉花当中的杂质,并使其彻底变得松软,人们制成了各种形式的机器,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棉花。忠心机器,基本上都拥有一个容器,里面装着一些棱角分明,几何形状明显的钉子,棉花,就在这些钉子之间进行梳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步骤都不需要机器,比如接下来的打绵机——由尼尔-斯诺德格拉斯在1797年的苏格兰制成——就是需要动力驱动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环节当中所使用的机器并非不能融合在一起。比如在1814年的时候,一位叫做克赖顿的英国人就将一台卷棉机与一台清棉机连接在了一起。但是在英格兰的大多数工厂里,这两种设备还是分开的。也许是人们对这种新鲜事物还不太熟悉,也许是人们认为这种新鲜事物还不够新,因为它似乎是做了一件毫无必要的事情。不过这种设计理念在之后,却很快展现出了它的必要意义,在1830年以后,一系列这类发明就出现了。显然,有些人的观察还是太肤浅了。

如今,海宁的环球集团就在沿用这种合并之后的设计。他们使用更加前卫的大号梳棉机对棉花做基础的处理。同时他们还采用了大量没有在外面进行推广的机器,比如同样是阿克赖特设计的并条机,以及后来取代了并条机的粗纱机。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系列设计也不能代表环球集团的最高水平,随着实际控制范围的不断扩大,环球集团在许多产品当中都不得不使用内销型号这样的东西来稳住领地位经营者的人心。

顾名思义,内销型号一般比外贸型号更具有技术水准,但两者的差异也不会太大,一般也就只有几十年而已。

而且相关机器存在着严格的专利权限制,任何人的私自仿造都有可能吃上一场牢狱官司。

而且,内销型号距离黑月的技术探索还隔着好几条鸿沟,这其中有那么一两条已经被利用起来,习惯上称之为集团型号,主要用于给集团带来稳定的经营收入——这是海宁不断和各方势力进行结盟和博弈的结果。

出于谨慎,集团型号的水平也没有高到哪里去,一般也只领先个二三十年而已。考虑到环球集团是用具体的发明史去创造的,所以这个二三十年指的是19世纪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差距可能超越了一整个18世纪。

这一级别当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他们仿照的,由罗伯茨发明的,名为自动走锭纺纱机的机器。这玩意儿目前已经在许多集团直属的纺织部门当中运转起来了,不过,这些地方被以更加机密的方式看管着,以防止持有内销型号机器的合作者们对环球集团产生不满。

然而,这样的不满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防得住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