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8章朝堂发飙(1 / 2)

崇祯八年十月,四川盆地的寒气逼人,寒风像一把长刀,反复扫荡着一切活物,天地一片苍茫。

冷,实在是太冷了!

令人吃惊的是,即便是在这种泼水成冰的活见鬼季节,仍然可以看到大批农民拖家带口,顶着寒风,迈动沉重的步子走向南方,他们将在大石镇的码头登船,然沿着嘉陵江进入长江,沿江而下,再乘船走向辽东。

他们又冷又饿,疲惫不堪,很多人都因为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而倒了下去,这一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爬起来。

那些灾民已经筋疲力尽,女子用锅灰把自己的脸抹得黑漆漆的,婴儿的哭声被寒风扯得支离破碎,异常凄惨,很多人倒毙在路边,有的还在微弱的喘息着,有的身体已经僵硬,机械地往前走着。

这些都是从四川撤下来的灾民。在明末这个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四川百姓还算比较幸运,因为川军守着四川的北大门,流寇之乱一直没有影响到这里。虽然,明末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反常,可问题是,秦岭和淮河却是一道分界线。

秦岭以南的区域,几乎难以受到干旱的侵袭,只不过,却时常受到暴雨的袭击,就像这一次保宁府(大体相当于后世的广元),由于地处陕西、甘肃、以及三省交界。

随着陕西、甘肃天气干旱,陕西百姓要么被挟裹成流寇,要么就背井离乡,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进入保宁府境内生存。

然而问题是,这些外来人口的涌入,给保宁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保宁府是一个开发相对成熟的府,也可以说,没有多少田地供给这几百万流民耕种。

无奈之下,这些陕西或甘肃的流民,只能利用山区、湖泊,以及保宁原居民不要的土地,他们或是围堰造田,或是造山间的梯田,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很多村庄和城镇,满以为总算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谁知道风云突变,正是因为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反而凝成的自然灾害,保宁府受到了暴雨袭击,山洪爆发引发泥石流灾害,将保宁府的很多村庄和城镇吞噬。

不幸中的万幸,这暴雨从八月底开始隔三差五,就开始下,先吞噬低洼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堰塞湖溃坝,或是泥石流吞噬了陕西、甘肃流民,也包括保宁府境内原地居民。没完没了的灾害。

这些灾民麻木的两边让开,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他们已经被折磨得完全麻木了。一位妇女倒在路边,胸口还在微微起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趴在她身上劲推搡着她想让她醒过来,哭得声都沙了……

一名七品青色服饰官员,脸色被冻得煞白。他看着灾民的模样,急忙翻身下马。

“大人!”

“起开,让我来!”

官员将那个小女孩从妇女身上扯开,拿出半袋还温热的奶酒撬开妇女的牙关往里灌。那妇女本能的咽着,发出咕咕响声,而且越来越响,那一缕香气让越来越多的人停下了脚步,眼也不眨的看着那个水袋,喉结一上一下的耸动着,眼睛绿油油的,如同一群饿疯了的狼。

半袋奶酒一下子就灌完了,妇女苍白的脸终于有了一丝血色。

官员拿出三块压缩饼干递给那个小女孩,说:“你吃一块,等你妈妈醒了,再给她两块……好好活下去。”

小女孩死死抱住这三块压缩饼干,跪在地上猛磕响头,流着眼泪叫:“多谢官爷!多谢官爷!”

官员转身望着身边的千户:“撤下来了吗”

“都撤下来!”

“白羊滩的人呢”

“也撤下来子,撤得一干二净”

七品官员松了口气道:“撤下来就好,赶紧搭棚熬粥,速度要快,时间就是人命!”

身边破破烂烂的军户们,沉默地执行着命令。

原本,大明的官员可不太关心麾下的百姓死活,可问题是,一旦有人给钱,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哪个官府没有亏空

这一次是天降馅饼,给他们一次可以用不承担责任就弥补亏空的机会,一个活着的人就是一石送到京城可以平账的粮食。要知道从保宁府送到京城的粮食,路上消耗将是差不多五倍。

现在他们不用往京城送粮食,只需要把粮食给灾民吃,吃掉一石,算一石,吃掉两石可以平掉两石的账,而且不限成色,不限陈粮,不限杂粮,哪是用陈谷子烂豆子,都可以兑换成色极佳的粮食。

当然,为了避免各地官府下上齐手,这些账目必须经过刘记派人的账房进行审核,仅仅两个月的时候,刘明遇在辽东就多了一千多个镇,现在还有源源不断的灾民、流民,一股脑儿涌向辽东。

这段时间,刘明遇是最开心的人,因为天津港、登州、滨州港口、包括江南的港口都是人山人海,百姓只要往辽东移民,免费船票,船上免费吃喝。

这些人抵达旅顺港口以后,就会在旅顺港口进行一次大规模消毒、隔离观察,同时也是在调养身体,半个月,再开始分批北上。

按照刘家军的规矩,十户或十人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十保为一镇。

集齐一个镇的百姓,开始按照人头,向大宁银行借贷,购买自己的种子、粮食、耕具、以及牛、马、驴子等牲口。

这些人口,优先占据原明军在辽东的屯卫,这些屯卫或百户所、千户所,都是一座座小城,经过多年雨水腐蚀,房子肯定是毁了,城墙也破烂不堪,但是,比原地从无修建要好得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