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80> 418. 难题 现在是冬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18. 难题 现在是冬天。(2 / 2)

说着,他又觉得这话有点不对,补充了一句:“当年王相公可不是他们这样。”

王叔亮苦笑道:“莫要多心,家父在世时也是很敬重刘叔父的。如何二位不在京城,就闹得这般……本该同心协力的人,竟针锋相对了起来,又耽误了一条性命。”

岳桓问祝缨:“如今看了看过了,你有什么想法么?”

祝缨道:“查一查这两个活着的人,日常都与什么人交往,看是不是有人撺掇怂恿。”

杨静道:“子璋你对我说实话,他是自杀的,是不是?”

岳、王都看着祝缨,岳桓频频使眼色,杨静道:“你做什么怪样子?”岳桓老脸一红。

祝缨道:“倒也不是没办法。”

岳桓精神一振:“什么办法?”

“我还要再想想,总之,都先稳住。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把门锁好,咱们走。”

离了宿舍,祝缨也不再与他们同行,岳桓却追了上来。祝缨奇道:“您这是?”

岳桓板着脸,问道:“你对我说实话,究竟是不是自杀?咱们也好有个应对。”

“恐怕有人怂恿。”

“那就是自杀了。遗书也是真的,对不对?莫说别人怂恿,他读圣贤书,这么老大的一个人,自己没脑子吗?抛下父母是为不孝,又陷师长于不义,有人怂恿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你要想什么办法?不要告诉我,你要找一个人,让他承认受了谁的指使设局行凶!”

祝缨诧异地看着岳桓,一阵冷风吹过,灯笼在风中摇晃。

岳桓道:“今天早上,我……”

他才见过郑熹,郑熹很轻松地对他说了这么个办法,并且保证能够办好。郑熹如果出手,这口黑锅就得扣在冼敬等人的头上了。拿出一条人命来,反咬冼党一口,对郑熹而言是很划算的。

但是郑熹说他不大好做,因为涉及到学术之争,所以需要一个懂这些的人给死士编一套说辞。岳桓愿意帮忙也行,不过最好是杨静能够出手把内容编得天衣无缝,免得被人看出破绽。毕竟冼敬等人还盯着,裴谈也是个有学问的人。

岳桓一整天的心情都糟糕透了!他也收点小礼,礼尚往来嘛!也推荐一些亲朋友好友,为国进贤嘛!但是这样坑害人命,他还是做不来的。

祝缨来的时候,他是抱着希望的,特别希望祝缨能够查出来,是真的有这以一个人害了学生,剑指杨静。但是刚才在宿舍里,他的心都凉了。

他虽是个文士,城府不够深沉,但这件事他还是看得比较分明的。在场的都是可靠之人,以祝缨的立场、为人,如果有绺,早就说出来了。不说,就是自杀,自杀者的遗书写的就是死因。

那就是杨静逼死了学生。

杨静能够扛住其他的所有的事,却扛不住“逼死学生”的罪过,他是骄傲的、对学生有感情的。

岳桓道:“我们,绝不想你做这样的事。我见不得这样的事,他也见不得。你,与二郎的父亲,是不一样的。以往有些事,可谓和光同尘,如今,不要脏了手。”

祝缨道:“您不太了解我……”

岳桓道:“你老老实实地走正途!莫要自我感动才好!”

祝缨笑道:“你这是怎么了?又想到哪里去了?我会把另两个学生的事告知京兆、大理的,往好处想,如果真的有人背后弄鬼呢?言语可杀人呐!”

岳桓认真地警告:“莫要弄鬼!刘叔父离京前对我说,要是你弄险,就让我告诉你:老实点。”

祝缨张了张口。

岳桓打了个喷嚏:“回家吧。”

——————————

祝缨第二天早朝后便叫来了赵振,赵振是大理寺的人,让他设法提醒裴谈。京兆府姚臻那里,则是让京兆府里的差役们禀报姚臻。她则让祝晴天去查访那两个学生。

三管齐下,数日之后的反馈竟是——另两个学生也是仕途无望的。

三人家世都不甚好,一旦路子不对、不得师长喜爱,出仕就很困难了。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全家的希望都在他们的身上,一旦不能成功出仕,养家糊口都很是困难。虽然官员的清苦与百姓的贫苦不是一个苦,但是对比周围,他们就算是很苦了。

他们三个在学校外面也有几个朋友,顺藤摸瓜,也都是一派的想法,“这辈子做不了官”对他们的打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人无法想象的。

学问不得认可,与杨静观点不合。仕途又无望,家庭会陷入困顿。两相叠加,一时想不开。

结论就是“小孩子觉得前途无望,自杀了”。

朝上又开始争论起杨静的责任来,岳桓就认为,这事儿不能怪杨静。国子监不选你,可也没拦着你走别的路子。抛弃父母是不孝,陷师长于非议是不义,反正,这学生自己就有问题。二十来岁,就想着当官,不想着好好学习,心思也不太正。

很多人与他是差不多的想法。

做官呗,多大点儿事儿。

另一方则以霍昱为首,认为杨静难辞其咎。国家把精选来的人才放到你的手里教导,你给整死了。还说是名师呢!

“名师”二字一出,岳桓的眉头狠狠一跳!

就是这个!

一般的官员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晦气”,但杨静是过不去这个坎儿的。他在家乡开课授徒几十年,即使做了官,看“老师”这个身份比“官员”这个身份更重。

两派在朝上吵了起来。

一连数日,朝上都热闹极了。郑熹只帮着岳桓说了几句话,岳、杨二人都没有给他回音,他也就不再出手。杨静管着国子监,并非郑熹的最优选。杨静应该更倾向于王云鹤的,虽不亲近冼敬,但其主旨与郑熹一定是相悖的。

何苦为了杨静做一件有破绽的事情?

看他们闹就是了。

郑熹看了一眼年轻的皇帝,果然,皇帝也有些不耐烦了。

正在此时,杨静出列,端端正正地跪在了皇帝面前,双手将帽子一摘放到了地上,叩首道:“陛下,学生陨命、师长难辞其咎为由,臣无颜再留在国子监。”

他要辞官了!

岳桓出言挽留,王叔亮也说:“岂有因一失误便不再得任用的道理?”

这朝上的大家,谁身上没犯几个错?起起落落,不还是人上人?

祝缨也站不住了,出列向皇帝奏道:“举荐学子任官,本也不是国子监的第一要务。荐是人情,不荐是公道。臣虽粗鄙,也没有听说进了国子监就要包做官的!”

陈萌出列:“使野有遗贤,是丞相之过!然彼既已入国子监,臣也不知道他还不满什么了。”

冼敬道:“一切皆因经义而起,臣请再定《六经》注释,以正视听。”

祝缨惊讶地看着他,冼敬这话显现出极高的水平。学生死,是因为与杨静意见不合,那就定一个规范,以后都照着这个规范来。那谁来主持这个事,谁就能决定接下来所有学生学习的方向、学成之后的思想。

重新释经是个大工程,又可以趁机引荐一些人。

这主意一出,倒有点王云鹤的学生该有的水平了。

郑熹要推荐岳桓,陈萌就推荐王叔亮,祝缨硬着头皮说:“杨祭酒是刘相公高足,难道不该加入吗?”

一番争论,也没有争出个结果来,皇帝道:“容后再议。”

他扣住了杨静的奏本,没让他辞职,但也没有给杨静其他的安排。杨静却很自觉,从这天之后就闭门不出,也不去国子监、也不去上朝。

朝上的重点已经从他身上移开了,皇帝、丞相们考虑着“释经”的事。

祝缨去了杨府两次,都吃了闭门羹,让苏喆去请教,苏喆也没能进门。两人都很惆怅。

便在此时,王叔亮到了祝缨的门上。

祝缨忙迎了出去,王叔亮穿一件皮袍子,此时已是腊月,他穿得很厚。祝缨穿得略薄些,显得身形修长,王叔亮眼前一亮,旋即看到了祝缨身后的苏喆,又抿紧了唇。

祝缨迎上前:“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王叔亮又看了苏喆一眼,苏喆大方地向他问好。

王叔亮道:“我有话,要同你单独讲。”

“这边请。”

两人到了小厅坐下,一个炭盆放到了王叔亮的脚边,他跺了跺脚,说:“那个是苏喆?”

“是。”

“我管着鸿胪,知道她的母亲是奇霞族的头人,她是下任头人。”

“对。”

“可她还有舅舅,不是绝嗣!表兄苏晟也来京了吧?依照礼法制度,即使她母亲从权代掌,也该还与本枝。”

祝缨道:“这件事二十年前就有定论了,从夷俗。”

王叔亮道:“当年的事情,我听家父说过,你的道理我都能懂。但是有些人或许不太懂,有人问到鸿胪寺来了。我不能隐瞒,也不能说她就合了礼法制度。子璋,可要有个对策才好。”

“是谁?”

王叔亮道:“你到时候就知道了,这件事你总不能一直不去管。今天谁要过问,你就让他不要问,但事情还放在那里没有解决。羁縻之后,为的也是礼仪教化。她们,终于是要归于教化的。”

“我明白了,多谢告知。”

王叔亮虽然好奇她会怎么应对,但也没有过多的追问,只是低声说:“真是多事之秋!”

“您说错了,现在是冬天。”

王叔亮笑笑:“好啦,我也该回去了。”

他来得突然,走得潇洒,留了个大难题给祝缨。祝缨也差不多猜到谁会发难,她当晚便将苏晟、苏喆、林风、路丹青与金羽、郎睿叫到了面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