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六十年代逛淘宝小说> 120、第一百二十章 竹筒焖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0、第一百二十章 竹筒焖饭(2 / 2)

明霞立刻起身,走出二花的房间。

周国红手里拎着个布袋子,看到明霞走出来,立刻哈哈大笑两声,快步朝明霞走过来,响亮地声音说道:“就猜到你这几天会下来,你家二花最近心里估计都想着你呢!来来来,我今天买了点大白蟹,你不知道,这快入冬时候的大白蟹可硬实了,鲜得不得了。”

“你最近这海鲜吃得可是痛快!”明霞与周国红一个多月未见,却不见生疏,周国红直爽明朗的性格,当她朋友非常自在舒服。

“那可不是,在这里待久了,我都不想回京城市了,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鲜货,对了,可惜你昨天没来,昨天涨潮,渔船过来了好些大虾菇,说是叫什么彩虹虾菇,肚子里的红膏

梁都有筷子粗细了。”

明霞听到周国红讲京城市时,微微一愣,等她迫不及地与自己分享彩虹虾菇的美味时,才回过神,压下心里的想法,与周国红一起去厨房一起料理午饭。

周国红今天买的海鲜可不止大白蟹一种,还有两斤的小锁管,以及肥美的牡蛎。

品种越高的海鲜,吃着越简单方便。

无论是鲜活的大白蟹,还是肚子里满饭的小锁骨,亦或是肥嫩多汁的牡蛎,完全不要多余的酱料,直接清蒸或者水煮,鲜味就能让人吞掉舌头。

周国红原本下的米饭是不够多两个人吃的,但明霞提前做了准备,自己带了两大竹筒的蒸饭,直接热了就能马上吃。

这蒸竹筒饭,是明霞从阿依小山的母亲那儿学到的一份阿佘族的特色菜,制作方式也不复杂,就是把米饭填进竹筒里,把一种靛蓝色的叶子挤压成汁倒进米饭中,再加入肉丝,香菇之类的配料,架在灶台上蒸熟。

阿佘族族人都有逢年节制作竹筒饭的习惯,但不同的寨子有各自特色的配料,泽丽寨喜欢在米饭里拌入熏野鸡肉丝,一种很清甜的小红菇干,还有野生的嫩山姜,以及一种山上比较稀少的紫头山葱的葱花。

阿佘族在九月九的时候,有过丰收节的习惯,阿依小山在那天回娘家,会铁屋村后给明霞带了一份泽丽寨的竹筒饭。

泽丽寨竹筒饭被靛蓝色的汁液浸泡之后再蒸煮,变成了淡淡的粉紫色,颗颗晶莹剔透,闷在竹筒里蒸,竹木的清香,熏香十足的野鸡肉丝,甜香的菌菇,清辣的嫩姜还有葱花画龙点睛般的香气,与粉紫色米饭融合出令人味蕾沉醉的竹筒焖饭。

这种竹筒焖饭十分耐放,多次蒸煮之后,味道不仅不会变差,反而米饭香味更醇香厚重。

吃过阿依小山送给她的阿佘族竹筒焖饭,明霞对着三双眼巴巴盯着自己的大眼睛,回想一下味道,忍不住第二天就向阿依小山讨教了。

这种焖饭不多吃几顿,实在是人生憾事。

还好,竹筒焖饭的做法与苦梨膏,炮制皮毛这些独门技艺不同,不是不传外人的秘密,明霞先去阿依小山那儿学了一遍,不过没学好,又去阿依小山的母亲那儿看她做了一遍,才能料理出几分味道。

阿依小山母亲制作的竹筒饭是泽丽寨出了名的好吃,明霞初学当然做不出她的水准,但配料都在,方法也没差,所以最后的成品也好吃极了。

不过,技术不行,明霞找到了一个方法弥补她与阿依小山母亲的差距。

明霞这份竹筒蒸饭与泽丽寨的主体食材是一样的,但又比他们的做法加了两样小东西。

米粒虾和呦呦鱼。

明霞记得,她刚成为明小丫的时候,吃到第一顿令人愉快的饭,是因为二花抓来的这两种小河鲜。

能把口感不佳的地瓜米糊糊提鲜成可口的糊糊,这两种很难抓到的小河鲜,可比以后鸡精味精强多了。

令周国红赞不绝口的海产鲜货,与这两种小东西相比,是真得还差了一大截。

明霞能把米粒虾和呦呦鱼加到竹筒饭里一起蒸煮,主要也不是她自己的功劳。

这两种深山里的河鲜,连铁屋村那群整日在大山里摸爬滚打的小子们都很难抓住,更别说明霞这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的人。

最后是大花出手。

大花捞鱼的技术不及二花,但她也有自己的办法,她用最薄的布料做了一个捞网,碰到米粒虾和呦呦鱼,就学着二花的姿势,猛地捞一网。

一网运气好的时候,能捞五六只,最差也能捞个一两只。大花捞鱼,就是一网子的买卖,一网下去,其他鱼就跑了,不过日积月累,囤了不少。

明霞给周国红他们带来的这份竹筒饭,就是加入了晒干的米粒虾和呦呦鱼,味道绝不一般。

解开把竹筒牢牢捆绑起来貌细麻绳,明霞把两个昨天已经蒸熟的竹筒饭放进铁锅的竹架上加热。

明霞站在灶台边,估算了大约十分钟时间,已经熟了的竹筒饭就可以端出来了。

在明霞的竹筒饭端出来之前,周国红已经把先前蒸好的地瓜红薯饭盛好端出来。

此时地瓜刚收成,新鲜的红薯农贸市场比较容易买到,所以周国红用切丝的新鲜红薯加入米饭中,比用晒干的地瓜米口感好太多了。

安磊和夏哲最迟回来,一回来直接到了饭点。

明霞的竹筒饭还没出锅的时候,周国红先给每个孩子端了一小碗的红薯干饭,再一人分了一只大白蟹,让她们先上桌动筷。

可等竹筒焖饭的香味从厨房飘出来的时候,四个孩子都不由自主地停下筷子,吸了吸萦绕在鼻尖的香气。

东西是大花和明霞一起准备的,香味一出来,她立刻就知道竹筒饭要端出来了。她在心里偷笑着,期待妹妹尝一尝好吃极了的竹筒饭。

二花本来正在用牙齿对付一个螃蟹脚,焖饭香味跑进她的鼻子时,她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使劲吸了一口气,绞尽脑汁地想,这种味道好熟悉。

“这也太香了,这是什么味道?”夏哲忍不住喃喃问道。

不善言辞的安磊默默朝着厨房探脖子,期待这份闻着就让人挠心挠肺的食物,什么时候端上桌子。

“啊,是米粒虾和呦呦鱼!”二花终于想起了熟悉的味道是什么,兴奋地嘎嘣一下咬断螃蟹的钳子,握着拳头说道。

夏哲本来还想问问小师妹那是什么鱼虾,明霞和周国红已经端着东西出来了。

周国红拿着两个大盆碗,明霞则端着把放着竹筒的竹蒸笼端出来了。

这一拿近,香味就更浓了些。

周国红放下大海碗之后,明霞掀开竹筒上的挖出的盖子 ,然后从周国红手里接过一柄陶瓷勺子,把竹筒里的焖饭全都拨进大海碗里。

四个孩子眼巴巴地盯着桌子上的饭菜,周国红在四个孩子羡慕的眼神中,凑近焖饭闻了闻,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连声感叹道:“太香了,这也太香了,焖在竹筒里散出来的那点而味道已经够香。现在撒到盘子里,香味简直跟爆炸一样。”

周国红形容的非常贴切,竹筒焖饭的香味,可不就是爆开,满屋扩散,香味的浓度随着第二个竹筒焖饭从竹筒里取出来,又提升了一大截。

盘子上像小山似得垒着松散的焖饭,比刚才在厨房里更浓郁喷香,餐桌上的四个孩子都憋不住陶醉深吸一口气,把这股香味吸进肺腑里,顿时肚子里的馋虫都被勾出来了。

就连最稳重的大哥哥夏哲,也有点控制不住咽喉的口水分泌。

明明摆在面前又甜又香的红薯米饭,也有点寡然无味了。

“前阵子我表弟结婚,让我去他家里吃一顿饭,他爹是凤城县以前红白事的厨子,最擅长就是荷叶鲟饭,那味道跟你这份竹筒饭相比,好像还差了一点。” 周国红看着孩子们拼命咽口水的模样,顿时一乐,拿起饭勺给他们舀焖饭,感慨说道。

“竹筒饭是阿佘族过节的时候最重要的主食。”明霞笑眯眯地说道,给周国红科普起竹筒饭的来历,“我这学的是阿佘族泽丽寨的竹筒饭,据我朋友说,阿佘族里,最好是的竹筒饭,是靠宁水县那边的九彩寨。”

阿佘族人极少与外人交流,别说周国红这种从京城市回来的人,就是凤城县当地人,也对他们保持着一种遥远而敬畏的心态。

“赶紧尝一尝,这能吃到不容易。”周国红舀着饭说道。

桌上的四个孩子谁也顾不上理她,焖饭分到他们手上的时候,立马埋头往嘴里塞。

作者有话要说:   上一章有童鞋提到“失温”和冬季种植蔬菜蔬菜的矛盾,这里解释一下,人体失温并不完全指零度以下,而是包括了个人体质,温度,湿度,风力等多个因素,如果保暖条件不好,衣物潮湿,山上风力大,在零度以上的环境,也会使人体体温快速流失,导致失温。

至于冬季种植蔬菜,本文背景设定是闽东南一带的山区,冬季白天气温在8-15度,夜晚气温在除非极个别年份,一般也都在零度以上,冬季只有结霜,没有下雪。所以闽粤一带,冬季露天种植蔬菜是一直以来的习惯。

我记得今年年初冬天的时候,天气是这几年最冷,降霜量大,无论是家里还是附近的菜农,都还是正常露天种植包菜白菜,而且反而因为霜降使菜叶甜度更高,味道更好。

为了怕其他地区的童鞋不理解,我在文里特意提了,很多北边的朋友可能不太能想象在南边冬天才是种植叶菜的旺季。祖国之大,每个地区的种植都有其各自特点,比如我几乎没有见过我家这一带有人在夏天种植叶菜,最迟在四五月份就要将田里叶菜铲除,种植丝瓜,苦瓜,茄子等瓜果,因为这时候虫害非常多,如果不是大量打农药除虫,那菜叶全都是虫洞,而且南方夏季气温几乎都在三十五度以上,非常炎热,叶菜基本都停止生长了。

这篇文章大部分的背景依据来源都是我自己周边发生的事情,即便是六七十年代我不太熟悉的风貌和社会环境,我也尽可能多的咨询父辈之后再写。大家有觉得什么不太对劲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来,我去多问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