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玄幻奇幻>我只想安静地当个昏君> 第021章 你不怕朕掐死你吗(7K)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21章 你不怕朕掐死你吗(7K)(1 / 2)

翌日。

朝阳初照,诸大臣熙熙攘攘,来到皇城的御膳房,吃过早饭后,依次排队进入大殿。

他们的眼神中,甚至带着期待。

御膳房吃的饭,的确比家里的香,即便是同样的菜。

“吃了么您呐?”

“吃了,今日御膳房的早饭还加了鸭血粉丝汤。”

“哦?我没吃到,在何处?”

“限量的,三品以上才有……”

众大臣们议论纷纷,在洪武朝时期,开大朝会别说是管饭,朝廷发的俸禄都常有拖欠,洪武皇帝朱元璋发家于贫苦百姓,深晓民间疾苦,对于官员的俸禄,虽说和唐宋的水平差不多,但现如今大明朝廷发的大明宝钞,购买力和唐宋时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朝廷的赋税不多,官员如果纯靠俸禄养活全家吃饭都吃不起,必须得搞点其他外快。

因为如今的官员,师爷,轿夫,厨子,家中老小,还有衙门里的差役,都得自己给工钱,朝廷不管,洪武皇帝抓的又严,官员贪污六十两就要问罪立杀,抄没全家,洪武二十年时,因为官员杀的太多导致替补官员不够,曾经出现过官员戴着镣铐去办公的场景……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今的新天子,永乐皇帝,是真的好啊。

有谁不喜欢管饭的工作呢?

这一日三餐,能省下不少银两……

早点如此,怎么会卖了自己小妾啊……

天子为了让我等吃顿饭,把宫里的宫女都卖了不少,他真的,我……

外边的大臣正在等待进入大殿开大朝会,朝堂内,朱允炆已经和内阁诸臣,还有摄政王朱棣,蜀王朱椿,周王朱橚等,听户部侍郎,如今的内阁阁臣夏原吉讲大明朝这大明宝钞的购买力问题,还有怎么给朝堂官员发俸禄的问题……

“陛下啊,咱们不能给朝臣涨俸禄!”

夏原吉认真地说道。

接着他还非常严肃地道:“若是陛下一旦给朝臣涨俸禄,我大明平抑物价难矣。”

“呃……”朱允炆没想到自己一番好意,结果内阁的大臣全都反对。

诸王中,最懂经济的朱椿也反对。

齐泰拱手说道:“陛下,夏大人言之有理。”

“正是因为朝廷缺贵重金属,而宝钞购买力下降,所以我朝才更应该减少宝钞印制,让大明各地流通的纸钱更少,这般一来,各部官员的俸禄也就水涨船高,纸钱更值钱。”

齐泰奏言道。

“我朝减免江南赋税之后,解除人头税,商业势必发达,到时候所需要的钱财也就更多,市面上流通的钱不够,这时候钱自然也就更加值钱……”

夏原吉给朱允炆用一个比较简单的道理解释了一下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原理。

这事儿朱允炆其实早就知道,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儿,听他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朱允炆琢磨,看来治国之道,绝对不能脑门一热猛地拍板,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到了制度上的,纵观明朝都没有给官员涨过俸禄,这是有原因的。

“我之后提意见,还是踩着前世的经验过河,多提点有用的,比如摊丁入亩解除人头税这种,这才是好政策,不然弄巧成拙就逗了。”

朱允炆抿着嘴,示意夏原吉详细说来。

夏原吉深吸一口气,缓缓将为何他反对给官员加俸禄之事说出。

简单点来说,大明朝缺钱。

这个“钱”乃是贵重金属,并非是大明宝钞。

如果给官员加俸禄,现如今也只能发的出去宝钞,现在大明的官员已经不是洪武初年那点人了,如今大明在册的官员就有四五千人,这还不算许多散官,属官,仆役,差役,乱七八糟吃朝廷粮饷的林林总总牵涉太多。

“我朝缺贵重银钱之事,由来已久,哎!”

众人纷纷叹了口气。

朱棣眸子闪烁,看了李景隆一眼,犹豫是不是要提出安南军事,按照他和李景隆的估算,要想将狼子野心的安南平定,起码需要耗费白银一百五十万两以上,这还只是初步估算,且仗要打的比较顺,如果仗打的不顺,那就得另说了。

朝廷现如今的状况,需要两年,才能节省出这么多军饷。

朱允炆撇嘴苦笑道:“诸王,诸阁臣,你们现在知道朕这个皇帝当得有多艰难了吧?皇爷爷交给咱的,可是一架千斤重担啊,不过,朕有信心……”

“搞钱,咱在行……”

朱允炆眸子闪烁,已经想到了几个不错的来钱点子。

而之前对朱允炆到处讹诈钱财颇为不满的朱棣,蜀王朱椿,楚王朱桢,周王朱橚,全都沉默不语,他们已经不是昨日的他们了,今日早朝,朱允炆专门叫这几个王爷一起来参与御前会议,这里边儿蜀王朱椿将来要帮忙筹备大明皇家银行,楚王朱桢管理南方的皇家货殖府,周王朱橚要筹建皇家医学院,这几个地方处处都需要银子。

钱钱钱……

朱允炆低声叹道:“其实滇矿极为富饶,但是滇铜运送进京,耗费颇多,山路难行。”

“朕看,昆明,成都,武昌,长沙,这几处地方都可以放铸造炉,就地铸钱,让宝清局选派工匠前去开炉,不过在此之前,得想办法多搞点金银铜矿。”

朱允炆眸子闪烁。

他大爷的,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居然让自己赶上了。

前世那个时空,大明的第一拨儿经济危机,应该是四叔朱棣解决的,他解决的办法是大明官方的下西洋通商,各种和周边小国通商来解决财政问题,掠夺周边小国的原材料,同时用大明宝钞买他们的货物,让他们被动来朝贡,来大明花钱,这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明缺贵重金属的问题……

大明缺贵重金属之事,其实要从元朝,甚至要从金国和宋国之间的往事说起,朱允炆现在赶上,也是避无可避。

大明要想富强发展,必须得解决此事。

那就是国内庞大的生产力水平,较少的金银储备,贬值的大明宝钞,如何实现循环流通互补的矛盾。

当年忽必烈在北平大都称帝,靠着北方汉人打蒙古人,他将大量的金银全部用来收买草原上的蒙古王公贵族以及汉人军侯世家,夺得帝位后,朝廷官府的金银大量散入王公贵族手里。

元朝中央政府没钱铸造货币,于是,忽必烈改革货币,开始搞起了纸币,也就是宋代的交子。

初期还没事……

到了后期,忽必烈死后,四十年间换了十个皇帝,很多皇帝还是谋权篡位上的位,每一任皇帝上位,就要对帮助他夺权的功臣大加赏赐,还要拉拢其他的王公贵族,干脆就滥发纸钞,而纸钞不值钱,贵重金属愈发珍贵,民间有贵重金属老百姓纷纷把钱存起来,这种结果硬生生把元朝的纸币玩成了废纸。

到了元顺帝时期,元朝的货币贬值浮夸到了极点,而且蒙古本部许多牧民卖身为奴为婢的比比皆是,元顺帝只得搞货币改革,却无力回天,最后元朝灭完。

洪武朝初期,朝廷没有贵重金属,多次改革过货币,朱元璋就把洪武大钱改铸成小钱,然后掺杂别的金属,还从民间广泛征集铜料来抵税。

就这样,到如今明朝还是紧缺贵重金属。

金融危机这事儿,不是一朝一代独有,宋代,唐朝,都发生过,只不过解决的方式不同,而西方世界的几个国家,在工业革命初期疯狂掠夺非洲原材料,搞人口贸易的时候,也发生过金融危机……

既然不能够再滥印纸币,那能否在税收上进行调控?朱允炆忽然想到了印花税。

他眼睛一亮,咧嘴笑了起来。

“诸位,朕有办法了。”

朱允炆眯起眼,印花税是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誉为税负轻微、税源畅旺、手续简便、成本低廉的“良税”。

英国的金融家哥尔柏说过:“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

深吸一口气,朱允炆道:“朕之前已经提出了在明年,我大明全面免除人头税,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今夏且在江南之地先试行,再有两个月,夏税就能收完,到时候也就知晓结果。”

“朕收到许多奏折,都是言说此事,但是他们只说到了农业税,没有说道商业税,我大明如今这种局面,说实话,主要是因为商业流通没有跑起来,无论是物价贬值还是物价通货膨胀,都与此有关,朕建议,改之前洪武朝时三十税一的商税,改为印花税,这印花税可以普及到各行各业,也是给朝廷,地方官府增加点税收,你们细细听来……”

朱允炆将印花税简单说了一遍,众人都是一听就懂。

能坐在这个朝堂上的,没有蠢人。

“秒啊!”

夏原吉感叹不已。

他叹道:“如此一来税收并非定额,而是根据货物多寡,赚钱多者多交税,赚钱少者少交税,这是好事啊……”

朱允炆咧嘴笑了笑,又谈到了安南军事。

“想必各位都知道了,安南掠夺了我大明广西思明府数县之地,将边民掠去做了奴隶,此事着实可恶,还好朕有四叔在。”

“四叔,安南之事可有对策?”

朱棣本来在思索印花税之事,听到朱允炆叫他,忙深吸一口气,将他和李景隆,徐辉祖三人商议之后的对策说出。

“我朝唯战而已。”

“洪武初年,我大明尚可止敌与边境,此时大明国土远胜过洪武初年,如何不战?”

朱棣是个十分坚定的主战派。

“安南猖獗,也和云南思茅土司有关,洪武十六年,云南麓川思茅土司率领三十万大军对战沐英三万人,被我大明官兵击溃,自此麓川大部归顺我大明,可是余下许多土司头人逃去安南,缅甸,时常过来劫掠。”

“这些人知晓大明边军人少,需要驻防之地又多,还都熟稔当地地形,我官兵屡剿屡逃,故而使得安南愈加猖獗,不以我大明军威有多强大。”

“咱以为,现如今应当以广西卫所兵集结边境,威慑安南,同时筹备粮草,收集情报,以雷霆之势,定安南之事。”

朱棣的计策说出来之后,内阁中的齐泰,黄子澄,暴昭,还有夏原吉,都是一愣。

反应最激烈的,倒不是齐泰,反而是暴昭。

“不可啊!”

暴昭连忙拱手,上奏道:“陛下,定安南事易,但此仗打完,国库更加亏空,安南之地虽然有稻谷良田,但是民风彪悍,我朝廷大军驻扎广西尚且不易,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如何供养?”

暴昭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夏原吉却淡笑道:“暴昭大人,我以为,若是我朝多开海贸,灭安南事易,一来海船可运兵运粮,二来我官兵更可从安南国土中间登陆,此掏心法也。”

“好教陛下知道,如今南海有一大盗,名为陈祖义,乃是广东人氏,在三佛齐拥有数万艘船,此人曾经劫掠过广东福建诸省十余城,洪武皇帝悬赏捉拿,都被他逃脱。”

“此人作恶多端,但是手下有许多我大明子民,而他手下有个国王,唤作梁道明,乃是三佛齐国华人之主,在三佛齐国自立为王,手下有海船数千艘,此人多次遣使者入朝,祈求通商,且对我大明官船颇为礼遇,臣以为,若是诏安梁道明,将陈祖义收编,我大明海军瞬间可得战船数千,而且南洋商道通矣。”

“到那时,安南不过毡板刀肉,任我大明割取。”

夏原吉说完之后,朱棣抚摸了一下胡须,眼神闪烁,点头道:“南洋许多王国,如爪哇满者伯夷国,三佛齐国多有我国民逃难过去定居,此策的确是个不错计策。”

蜀王朱椿也拍掌笑道:“若是开海贸,兴建水师,我朝大军可直入安南腹地也。”

这个年代海战还没有航海大时代那么卷,大明的海军水师运送人员去安南,仍旧是碾压。

谁知,坐在朝堂上的朱允炆,却皱了皱眉。

这个计策的确是最稳妥,最稳当的,大国需要有定力,但是这需要时间,等到这个事情完成之后,我大明广西边民,不知道被安南祸祸成什么样了……

“诸位……”

“你们怕是搞错了吧,朕的大明,何时需要这般唯唯诺诺……”

“咱虽然是大国,但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太好说话了吧?”

朱允炆很是失望地瞥了一眼众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