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玄幻奇幻>我只想安静的做个昏君TXT下载> 第007章 皇家的事,怎么能是卖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07章 皇家的事,怎么能是卖呢?(1 / 2)

齐泰慌忙说道:“陛下,洪武皇帝留有遗诏,不许藩王进京……”

朱允炆反问道:“洪武皇帝的遗诏,干本朝何事?洪武皇帝还不许江南昆沪之地人氏任户部主官,朕不一样改了?”

“天下没有万古不变的法度。”

朱允炆翻了个白眼。

齐泰听得人都傻了,这位永乐皇帝朱允炆,不按照套路出牌啊,这么重要的大事,朱允炆居然不和自己商议一番,太后是否知道?

祖训录还在,洪武皇帝朱元璋尸骨未寒,你这新帝登基,马上就要做出违背老祖宗的决定了么……

而且,燕王素来强势,招入京师为大将军王,就不怕威胁帝位?

真不知道,这个皇帝是不是傻的。

暴昭也拱手说道:“陛下,此策不妥,燕王素在边军领军,若是提为大将军王,征北大将军,则大明军事悉在他手,若他不遵循藩王之礼该当如何?”

暴昭这话就很直接了。

意思是你把四叔朱棣召进京师,他掌握军权,到时候引狼入室,结果谋权篡位怎么办?

朱允炆咧嘴笑,说实话,他一点都不担心四叔朱棣篡位谋反。

甚至巴不得燕王四叔冲进来,一脚踹翻护卫,指着自己鼻子骂道:“你这昏君,我大明的祖宗基业,就要败坏在你手里啦!”

这时,按照正常剧情,朱允炆都该怒目而视,和燕王朱棣对峙。

但朱允炆决定反套路。

要真有这一天,燕王四叔准备谋反,他举双手赞成,喜极而泣,大喊:“四叔,你终于来了,这他娘的当皇帝太累了,皇位给你,美人,哦不是,放我去做个太平王侯吧。”

这天下本来就是老朱家的,与我何干?

朱允炆越来越觉得自己智商在线,我他娘的真是个小天才。

皇爷爷朱元璋泉下有知,肯定得蹦起来给我点个赞。

对他而言,做皇帝有什么好的,还不如做个逍遥王爷,欺男霸女,强抢良家,有时候他还挺羡慕周王的,至少他不需要为乱七八糟的国事操心,河南还得举半省的赋税供养着他。

能躺平,谁特么愿意累成狗啊。

再说,自己给了四叔朱棣一个机会,那就是如何处理周王朱橚,他决定用四叔朱棣来担任削藩急先锋,让朱棣自己对自己那些弟弟们下手,尤其是犯法较多的几个王爷,如果燕王朱棣秉公处理同母弟弟周王朱橚,朱允炆寻思,等燕王四叔进京了,好好跟他开诚布公的聊聊。

如果朱棣愿意让自己当个太平王侯,他真不介意禅让,在后宫努力造小人,管个屁的奏折国事,统统滚吧,这皇帝,谁爱做谁做去!

李景隆也提出反对意见。

“陛下,若臣进入内阁,那我大明五军都督府则置于何处?”

“且以藩王掌军,并无先例,若开了此例,以后大明诸藩王岂不是都能掌军?臣担心此会引起祸端,九边藩王见燕王可入京,纷纷效仿,我大明危矣,祖宗法度何在,朝廷威严何在?故而藩王不可随意调动啊,陛下!”

李景隆的话,徐辉祖也翘首盯着朱允炆等待回答。

底下一干武将,如长兴侯耿炳文,也是凝神竖起耳朵。

在蓝玉谋反案之后,洪武皇帝朱元璋将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合并为五军都督府,并且对五军都督府进行控制,实际上是在用兵部掌控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作战,而调令需要兵部的兵符,圣旨。

这是分权,也是给武将上保险。

实际上这在无形中也削弱了军方武将勋贵的势力。

再加上,朱允炆前身有意用齐泰掌管兵部,这早就让李景隆不满了,如今又搞个朱棣来分权?

其实对李景隆来说,天子是朱允炆或者朱棣,没有区别,但是兵部被谁掌握,这区别很大,直接关系到军方的切身利益,至于什么藩王做不做乱……

这天下是你老朱家的,关我李景隆何事?

无论哪位朱明皇族当皇帝,都会重用李景隆,因为父亲李文忠在军中旧部遍天下。

朱允炆咧嘴笑了笑,这帮人也是人精,说话弯弯绕绕,名义上是为大明着想,其实还是在给自己邀权,担心自己既得利益受损。

他说道:“军事乃国之大事,朕决定对五军都督府进行改革,设大都督和左右都督三位都督,大都督掌管军机大事,左右都督一位负责练兵,一位负责后勤等事宜,此事可以等我燕王四叔进京之后,再行磋商。”

“另外,朕决心在太学设置皇家学院,所有大明皇族,藩王后代,年满七岁,都需进入皇家学院学习,十六岁后,统一进入各地卫所军训,此为保持我大明皇族勇武之气,尚武之风,且所有藩王世子就藩之前,必须去边关卫所戍边三年,服役期满通过朝廷认可才能就藩。”

朱允炆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他想要用朱明皇族掌军。

说实话,根据前世看的那本历史网文来说,老朱家人才蛮多的。

出过木匠,跳水运动员,留学生,道士,一夫一妻制铁杆,还有各种各种。

如今大明的初代藩王,猛人也多。

如宁王,燕王,肃王,这些边塞的王爷都能领军打仗,湘王朱柏也率领卫所镇压过荆楚蛮叛乱,作为一个后世来的人,朱允炆没有狭隘的观点,这些王爷能打仗,没必要把他们当猪养,给他们广阔天空,开疆扩土不是很好?

大明还有很多疆域没收回来呢。

朱允炆心心念念的,可是那个海棠叶。

前世那个时空,大明将王爷们当猪养。

满清入关时,朱明皇族其实也涌现出许多有能力的王族,可惜大厦将倾,无能为力。

养民如羊,不如养民如狼。

如果能让大明皇族崇武尚武,积极开拓,充满进取之心,朱允炆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是必须要小心平衡,不能出现内乱,出现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那种后果。

这就需要大明一致对外,疯狂开拓……

除了北方,还有广阔的海洋,如今大明可以开拓的地方很多很多,他有的是时间让皇族子弟们长长见识,把眼光看向世界,看向西方,看向大海。

北元蒙古骑兵虽强,但这个时候还是被大明按在地上摩擦。

而且北元蒙古诸部自己也内乱不止,元顺帝出逃没几年,他们已经退化成了游牧农奴部落,各自征伐,打来打去,黄金家族都快被杀完了。

男人最爽的几大乐事,一个是征服很多很多地域,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域,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用魅力迷倒无数的美女。

朕爱江山,朕也爱美人!

此时,北边的朝鲜也十分猖獗,偷偷占了不少大明领土,把疆域扩充到了铁岭一代,和大明的铁岭卫多有摩擦。

大明可没那必要惯着棒子。

“此事朕意已决,好了,其他大臣可有事起奏?”

李景隆在大明官场混了几十年,经历过洪武皇帝的时期,十分明白皇帝说这句话的意思,于是深吸一口气,暂且退下。

而他退下了,其他武将没资格质问天子,自然也不敢说什么。

朱允炆心中感慨:“皇爷爷朱元璋给朱允炆前身留下来的这套班底,是真的爽啊,没有刺头,都是顺臣,他老人家留下的威严如今还震慑着这帮大臣,如果换个别的青年皇帝,二十一岁登基,真不一定能压得住满朝文武,但是狐假虎威,借着洪武皇帝的威严,自己居然没有受到什么反驳……”

大臣们一边消化之前朱允炆宣布的重大事项,一边有人大着胆子出来提意见,大朝会半个月开一次,朝臣很多,所以提意见的大臣也很多。

朝中众臣,在经过短暂的安静后,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而他们争吵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在取消人头税,也并非是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些税收政策。

这几件事情,说起来对朝堂上的官员都有利。

甚至对他们的大家族也很有利,因为士绅和生员有官身者有优免,税收怎么也收不到士大夫家族头上,所以他们偷着乐,还能再吞一些良民的田地隐税,顺便把自己家族里多余的人口分家分出去,毕竟不收人头税了。

世家大族,人丁众多,取消人头税,他们笑的更开心,而摊丁入亩,虽说缴纳的税多了,可是可以从别处找补,因为各地收税的是官府乡吏,大部分地区的乡吏,都是地方大宗族出身,自然有的是法子避税逃税。

火耗归公,那就更要咧嘴笑了。

以前,粮长,里长收税,还会藏私,帮着地方的百姓。

如今全部改为官府收,火耗归公,那官府的灰色收入等于合法化,反而粮长里长没了收入,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朝堂上诸多大员,主要争吵的比较凶的地方在于,诸藩王进京拜谒服丧之事,这是朱允炆昨天敲定的,他们大部分都反对藩王进京,认为这会造成朝局不稳,坚决不能让诸藩王进京拜谒服丧,他们列举的理由,从九边重镇需要诸藩王镇守,到这些藩王铺张浪费,路过驿站越级用度,车架压毁民田,地方官员还得出钱接待等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大明藩王绝不可进京,他们进京,大明是吃枣药丸。

朱允炆注意到,反对诸王进京的多是文臣。

而且大部分是江南人士。

他嘿嘿一笑,咧嘴不语……

好家伙,先前李景隆反对燕王朱棣进京掌军,他退下了,你们这帮文臣闻到味儿,就换个方向打太极是吧……

不得不说,这帮文官的确是当世顶级的聪明人,他们不仅擅长和稀泥,隔山打牛这一招用的也是纯熟。

江南地区赋税重,好不容易减负,皇上要搞皇家学院,让所有皇族都有机会掌军,这万一后面皇家学院出了个汉武帝式的人物,江南的世家大族,还有百姓都得遭殃。

名义上是反对诸藩王进京拜谒服丧,潜在其实是反对燕王朱棣进京,反对皇家学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